正文复制
承德日报/2024 年/2 月/26 日/第 001 版
从“ 绿色支撑” 到“ 一体发展”
——我市对接京津服务京津融入京津闯出 “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蝶变之路综述
本报记者 王畅 邢璐瑶
入京津水质均达到Ⅱ类及以上,40 多家央企及能源领域龙头骨干企业与我市开展项目合作,兴隆、滦平、丰宁环首都三县开通至北京的城际公交,“ 承德山水” 品牌农产品京津市场销售 2亿元,丰宁的“ 120” 已纳入北京“ 120” 指挥系统⋯⋯去年以来,我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视察承德重要讲话精神,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积极对接京津、服务京津、融入京津,努力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交通“ 一体化” 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人民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高,开创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局面。
坚持水源涵养、生态支撑定位,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 后花园”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定位的“ 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我市肩负着支撑京津冀生态环境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牢牢把握自身定位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快打造京津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
生态文明建设全省领先,环境质量保持京津冀前列,2023 年 PM2.5 年均浓度较 2013 年下降
48%、达到 26 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由 68.22%提升到 89%。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明显提升,全市地表水Ⅰ类—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 100%,较 2013 年提升 32 个百分点,入京津水质均达到Ⅱ类及以上。截至目前,我市已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6 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建基地 3 个,获评总数占全省 50%。
优质的生态环境,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增添了更多绿色基底。
我市不断探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实现路径,大力推动降碳产品价值实现,在全省率先开展降碳产品交易工作,累计交易金额 6099 万元,占全省总额的 83%,为全省降碳产品可度量、可交易提供了承德经验。
同时,将清洁能源作为率先突破的第一主导产业,把全力打造“ 清洁能源强市” 作为率先突破的第一场景,加强完善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建立抽水蓄能工作机制,将抽水蓄能作为落实国家稳经济部署、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作为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能源发展、实现“ 双碳” 目标的重要工作。全市在建及推动的抽水蓄能项目总规模达到 1000 万千瓦,将打造千万千瓦级集群城市。
风光水储氢一体化发展,风光水三个千万千瓦级基地规模不断壮大,清洁能源产业进入了加快建设、加快并网的新阶段。2023 年全市清洁能源累计装机规模 1400 万千瓦,年发电量 227 亿度,占电力总装机和总发电量的 88.8%和 73%。
牵住“ 牛鼻子”、下好“ 一盘棋”,加快融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产业协同,优势互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 牛鼻子”,近年来,我市精准对接国家部委和京津部门,积极主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力量抓创新、促疏解、聚人气,努力在“ 对接京津、服务京津、发展自己” 中取得新突破。
特别是我市与京津两市高频互访, 深入开展了 “ 百家京企进承德”“ 津企承德行” 等活动 4600多场次,累计与首农集团、北控集团、北投集团、启迪控股等 200 多家企业深度对接,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国家电网、华能集团、中电建集团等 40 多家央企及能源领域龙头骨干企业开展项
第 1 页 共 3 页
目合作,积极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实现风光水储氢一体化发展。
目前,186 个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列入国家和省级规划纲要,15 个重大事项和项目列入京津冀三省市“ 三年行动计划” 和“ 京津冀 2023 年重点任务”,为承德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政策利好。
一系列举措让我市加快融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其中,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我市立足补齐短板,推进区域交通互联互通,交通一体化成果正更多更好地惠及三地人民。
京沈客专、张唐铁路建成通车,乘坐高铁到北京只需不到 1 小时;兴隆、滦平、丰宁环首都三县开通至北京的城际公交,环首县与北京互联互通更加便捷;承德普宁机场去年开通了围场御道口机场至密云穆家峪机场短途航线,北京游客上坝旅游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