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宝鸡日报/2024 年/2 月/26 日/第 001 版
山水环绕绿满城
——我市着力打造生态之城综述
本报记者 胡红玲
展开美丽宝鸡建设的卷轴,一个个夯实绿基的行动、打造绿盾的举措、凝聚绿能的项目,汇
成如椽之笔,在生态之城的画卷上,绘出碧水蓝天净土的喜人变化。
2023 年,我市把“ 打造生态之城、美丽宝鸡” 作为“ 十项重点任务” 之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市空气质量位居关中第二,水环境质量指数位居关中第一,百万亩绿色碳库示范基地等生态项目相继建成,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比重超过 14%⋯⋯宝鸡的天更蓝, 水更绿,生态更优美。
治理 夯实生态绿基
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生活越过越舒心,这是我市许多市民的感受。紧盯优化人居环境,我市把一片片荒滩、杂草地变成了一个个花红柳绿、功能齐全的城市绿地、“ 口袋公园”,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成为城市的生态绿基。
走进金台区北庵东街游园,分布在道路两侧的条状游园,地势高低起伏、树木错落有致,坐凳路灯等基础设施俱全。趁着冬日暖阳斜照,周边居民三三两两聚在公园里活动聊天。带着孙子来散步的市民丁桂香说:“ 这个公园离我家很近,这里风景美、环境好,我经常带孙子来这儿玩。”针对老城区缺少公园绿地的情况,我市持续实施城市“ 绿荫行动”,在河道沿线、城市出入口、人口密集区、“ 三改三拆” 城市更新区域进行绿化改造提升,因地制宜见缝插绿。2023 年,我市在群众“ 家门口” 新增 20 个“ 口袋公园”,绿化面积 9 万多平方米,“ 口袋公园” 不仅装点了城市,也承载了市民的“ 微幸福”。
2023 年入冬以来,千湖国家湿地公园热闹非凡,各种珍稀鸟类纷纷来此越冬,有“ 水中活化石、鸟中大熊猫” 之称的中华秋沙鸭,通常被视为水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和水域环境的“ 生态试纸”。
我市坚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落实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制,积极开展全域治水三年行动,聚焦治理河流水质反弹问题、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工作,加快一河一策保水、集约节约用水、城乡供水一体化等 6 项工程的 140 个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年度投资 31 亿元。全市水环境质量指数稳居关中之首。
从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我市一步步将群众的生活愿景变成了身边
实景,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生态之城建设带来的“ 绿色福利”。
守护 打造数字绿盾
宝鸡森林覆盖率位居关中第一, 其中秦岭宝鸡段的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 41.33%。 为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安全底线,我市利用高新技术打造数字绿盾,开启智慧管山模式,为守护绿水青山赋予了数字力量。
茫茫秦岭山大沟深,有些地方山势陡峭无路可走,但监管不能缺失。全域属秦岭保护范围的太白县, 为了更好履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