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海东日报/2024 年/3 月/18 日/第 001 版
再续山青水绿天蓝生态保护新篇章
——海东市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本报记者 李永兰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 94.9%,同比提高 2.5%;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 3.52,同比改善 1.4%,达到历史最优值;黄河出境大河家断面、大通河出境峡塘断面水质保持在Ⅰ类,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18 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 100%;连续两年在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得优秀,在全省八个市州 2021 年度考核中排名第二、2022 年度考核中排名第一⋯⋯
刚刚过去的一年,海东市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抓好各类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再续山青水绿天蓝的生态新篇章。
“ 五源齐控” 治理大气污染
“ 感觉海东的空气越来越好。” 春光明媚,祁明和众多晨练的市民一样,早早就来到了海东市乐都区三河六岸湿地公园。别看祁明只有三十来岁,但他坚持晨跑已有十几年了。以往他喜欢到郊区乡下晨跑,觉得只有乡村的空气好,适合跑步锻炼,现在晨跑的路线基本选择在乐都主城区的湟水河沿岸,在他看来,现在城里的空气质量和乡村一样好。
赢得市民对空气质量赞扬的,是海东市持续推进的大气污染防治成效。
去年,海东市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扬尘源、燃煤源、移动源、工业源、其他面源“ 五源齐控”,狠抓城市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防控,开展重点区域建筑工地巡查检查和重点项目驻场监管帮扶,拆除乐都区、平安区高污染禁燃区内的经营性炉灶 80 余台,淘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燃煤锅炉 83 台 136 蒸吨,完成 16 蒸吨燃煤锅炉“ 煤改电”。
为有效防范大气面源污染,海东市开展了 1463 户电暖炕改造、118 家加油站油气回收监督抽测、101 辆柴油货车入户抽测工作,推动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积极推动铁合金行业深度治理和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组织全市铁合金企业赴乌兰察布市考察铁合金行业环境治理工作,督促指导铁合金企业开展定点浇铸烟气收集、全封闭料棚等改造,全面加强秸秆焚烧管控。
经过大力治理,去年海东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 94.9%,同比提高 2.5%;PM2.5 浓度为 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 12.5%;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 3.52,同比改善 1.4%,达到历史最优值。
为达到空气质量的长效化治理,去年,海东市交通运输局建成辖区机动车维修机构(M 站) ,实现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动联动和信息闭环管理;乐都区积极发展绿色企业,培育绿色工厂 3家,“ 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及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5 家;化隆回族自治县加大扬尘和污染物排放治理,完成 2 家碳化硅企业升级改造和新材料生产线优化升级,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全市第一。
统筹推进“ 三水治理”
“ 去年,我市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 水资源、水生态、水环
境’ 三水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回顾过去,海东市生态环境局X组书记、局长祝凤甲说。
污水处理是水环境保护的一道重要防线,去年以来,海东市不断加强污水处理厂设施运行管理,督促运营单位有效应对进水水质、水量和气候变化对处理效果造成的影响,确保设施正常、稳定、规范运行。与此同时,全力推进省生态环境厅暗访督查、省委湟水河专项巡视问题整改,
第 1 页 共 3 页
加快全市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老旧设备更新改造,建成循化县污水处理厂和化隆县巴燕镇污水
处理厂扩容、群科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等项目,水污染物指标明显下降。
河流不是一地“ 固定资产”,它的流动性也决定了水环境治理的难度。为此,海东市去年持续加强与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甘肃省兰州市上下游的联防联控,签订了《关于湟水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上下游联防联控合作协议》 ,实施联合巡查、联动执法、污染共治、信息共享,努力构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治理模式,全力共护“ 母亲河”。
此外,积极谋划申报水污染防治资金项目,统筹推进管网建设改造、污水和污泥处理能力提升,年内申报入库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 4 个,下达中央及省级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 1.9 亿元。在持续推进入河排口监测溯源整治工作中,还完成了 507 个湟水河入河排口整治和 135 个黄河入河排口溯源监测,积极推进 358 个重点支流入河排口溯源监测和非排口国家认定工作,并编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