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陕西科技报/2024 年/4 月/13 日/第 002 版专题报道
创新思路强管理 突出特色提能力
扎实推动陕西监测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省生态环境厅
近年来,陕西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切体悟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期望之重、责任之重、使命之重,坚持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以“ 国之大者” 的ZZ自觉,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护好黄河母亲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上下对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陕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和支撑,在陕西省取得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胜利上发挥了重要服务作用,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起到了引领效果。 当前, 全省在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上,认识更加深刻、举措更加务实、成效更加鲜明。
创新思路强化管理
自觉扛起振兴陕西监测工作的使命担当
生态环境监测要在规范、重在管理、强在能力。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工作
部署,创新思路,强化管理,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中贡献陕西力量。
一是高位推动监测体系建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2021 年 6 月,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理顺运行机制,上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不断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创新。同时,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财政厅印发《陕西省“ 十四五” 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为系统提升现代化监测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是不断完善监测制度体系。经省政府同意,出台《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站点管理办法》 ,全方位加强监测站点管理保护运行;相继出台了《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绩效评估办法》 《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评估指南》《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示范实验室评选办法》《陕西省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从制度层面夯实监测工作发展基础,搭建起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 四梁八柱”。
三是全面加强监测统一管理。利用各市生态环境监测站的现有技术力量,对全省所有省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由市级监测站交叉运维,实现省级统一管理、全程质控,经过三年实践,监测数据传输率和有效率均保持在 99%以上,取得了良好效果。三年来,省级共投入 1.5 亿元足额保障市级监测站完成省级事权任务,采取年度评估方式对各市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对各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形成了部署任务、下达资金、绩效评估、年度考核管理的闭环,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的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
四是监测网络建设立体推进。科学统筹网络建设,基本建成涵盖各类环境要素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成联网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 823 个,实现全省所有县(区)和关中乡镇(街办)监测全覆盖,布设地表水省控以上手工监测断面 234 个、自动监测站 131 个,环境空气和水质自动监测站联网率走在全国前列。西安市率先建成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站 20 个,陕西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入选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申报第二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相关工作有序开展,碳监测试点取得积极进展,新污染物监测探索不断推进。
五是发挥监测服务支撑作用。秉承“ 监测为民、监测利民、监测亲民” 理念,不断满足老百姓的环境信息知情权,各类环境监测信息和数据被广泛应用于污染防治攻坚战决策支撑、重大活动保障、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评估、环境风险预测预报、突发环境事件追踪溯源等,在重大活动中
第 1 页 共 3 页
对环境质量的精准预测预报,保障了活动顺利进行,展现了生态环保铁军先锋队的过硬素质。
夯实基础突出特色
积极探索陕西监测能力发展新路径
围绕服务环境管理,我省不断探索各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发展新路径,加强科技创新,用监
测高质量发展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一是以发展地方特色为切口,撬动监测能力实现突破。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成功创建了陕西省环境介质痕量污染物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 臭氧精准预报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等两个项目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西安市、汉中市分别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