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安徽日报/2024 年/4 月/25 日/第 007 版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安徽担当特别报道
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 高质量建设美丽安徽
——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罗宏
本报记者 罗晓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当前,省生态环境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让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的增长点。
2020 年以来,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逐年增加,2023 年达 6121 亿元,近三年增长率分别为 26.5%、26.6%、33.6%。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重大项目落地有力,2023 年落地项目总投资额达 11867.3 亿元,连续两年居安徽十大新兴产业之首,项目平均投资强度达 8.79 亿元。落地百亿元以上项目 32 个,投资额 3632 亿元。皖北地区落地项目数、投资额全省占比分别为 34.8%、29.7%。
“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保障,我们也必须在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上走在前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罗宏表示。
科技推动创新
加速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要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就必须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
力度。”罗宏表示,我省正大力推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上下游企业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以企业为主体,紧盯高效光伏电池、氢能制备储存等新能源领域,高效电机等高效节能领域,脱氮除磷技术和智能控制装备等先进环保领域,储能电池和光伏组件回收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减碳和碳汇等领域, 突破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 布局产品试验线,加速成果转化应用。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强长三角区域联合攻关,支持沪苏浙知名高校院所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推进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建立一批新能源领域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 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和支撑。以实施人才兴皖工程为契机, 加快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加快产业绿色化发展,健全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才能加速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 7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省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奋力推进产业集群在“绿色赛道”上实现跨越赶超。
如今,我省正鼓励龙头企业领建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探索新兴固废综合利用市场化途径,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统筹全省风光电资源,拓展“新能源+”示范应用,支持省属能源企业绿色转型,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建设分布式光伏、储能电站,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的增长点。
“随着我省绿色转型的不断加深,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成果丰硕,产业规模再创新高,一些重点领域优势突显。”罗宏介绍,其中阳光电源、合肥晶澳、合肥通威等 13 家新能源企业营收超百亿元。 2023 年, 我省新能源光伏领域光伏玻璃、 电池片、 组件产量全国占比分别为 50.8%、
14.7%和 24.6%,其中 TOPCon 电池产量占全国近一半、HJT 异质结电池产量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领先。储能领域拥有一批头部企业,部分重要产品行业领先,储能电池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