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乌海日报/2025 年/1 月/14 日/第 006 版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在乌海,我们一起经历的光辉岁月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大河安澜记
本报记者 韩建慧
滔滔黄河,万里东向,奔涌出宁夏后,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就是乌海。
穿城而过长达 105 公里的河水对于这座干旱少雨、 饱受风沙之害的城市来说, 可谓天赐之福;然而,由于黄河具有含沙量大、河床不稳定等特征,除了少量黄河水可以用于农业灌溉之外,人们只能眼巴巴望着河水奔流而去。
无奈地看着黄河水经过眼前,却不能靠它来滋润家园,此为一叹;每逢凌汛时,黄河随时可能凶性大发,又为一惧。2010 年之前,内蒙古境内没有一座调节控制性工程,凌汛灾害不断,严重威胁黄河岸畔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防治凌灾、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让黄河发挥更大的作用,既是乌海人民之盼,更
是全区人民之盼。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里,有两幅美术作品,一幅是曲直的《黄河抗凌保家园》 ,另一幅则是郑光旭的《黄河明珠》 。这两幅美术作品记录了一段历程,是有关乌海人民如何在凌灾到来时保卫家园的故事;也是乌海人民如何治黄用黄,盼得岁岁安澜的历程。
黄河抗凌保家园
2001 年 12 月 17 日,在很多乌海人的记忆中,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这一日上午 9 时 25 分,黄河乌达区桥西镇 (2006 年 4 月后该镇与乌兰乡撤并成立乌兰淖尔镇) 乌兰木头段突发凌汛险情,堤岸被冲开了一个近 40 米宽的决口,河水、冰块沿着决口处轰然下泄,给当地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凌汛洪灾。
这次凌灾也是乌海建市以来遭受的最大的一次考验。灾后统计,洪水淹没了当地 5 个村、3个养殖场和养鱼场、2 所学校和 13 个加工厂,受灾总面积近 50 平方公里,受灾农户共 900 户,4000 多人;4900 余头(只)大小牲畜和 1000 余台农机具(包括农用机动车)被淹,冲毁机井 15眼、乡村公路近 15 公里、扬水站 6 座、扬水灌溉干支渠近 80 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 1.3 亿元。
在事后的分析中发现,此次堤岸决口,除天气原因外,还与黄河堤防标准密切相关。
凌汛灾害,一直是沿黄人民最头疼的问题。1993 年,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巴彦高勒镇的南套子段和位于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西柳匠段就曾两度决口; 1994 年,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复兴大坝、白彦赤老段也曾告急,同年,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乌兰段又发生决口⋯⋯
为了减少凌汛灾害的发生,自治区和黄河沿岸各个城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
黄河干流堤防的建设和险工治理,但由于河道淤积严重,防洪工程标准低,防御水平并不高。
让乌海人民蒙受巨大损失的乌兰木头段凌灾就是这样发生的。
2001 年,黄河封河期较往年提前了一个月,12 月 16 日到 17 日,随着气温回升,大量冰凌开始堵塞河道,由于来水速度太快,水位上涨迅猛,短时间内即形成堤内外 1.5 至 2 米的落差,致使堤坝被冲开决口。
凌灾发生后, 勇敢的乌海人民立即掀起一场声势浩荡的家园保卫战。 由人民子弟兵担任前锋,全市由民警、工人、教师、学生组成的近 4 万人的抢险队涌上大堤,经过 6 昼夜又 6 小时的奋力抢险,终于在 12 月 23 日 15 时 45 分将黄河乌兰木头段堤岸决口再度合龙。
爱我家乡盼安澜
损失惨重的凌灾,再次勾起了乌海人民强烈的安澜之盼。
第 1 页 共 4 页

乌海位于中纬度大陆深处,属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过渡带,气候干燥,风大沙多,日照长,降水少,蒸发量大,盼水爱水是人民的心愿。但这次凌灾的危害,也让人们开始“ 怕” 水。由于黄河宁蒙河段地理位置特殊,造成了该河段封河自下而上、开河自上而下的特殊现象,极易形成冰坝,也因此险情不断。
何时才能自由地呼吸河面上湿润的风,在母亲河温柔缱绻的粼粼波光中栖羽悠游?这是乌海
儿女深深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