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资 料+ :114]
普洱日报/2023 年/2 月/8 日/第 004 版聚焦普洱两会
用法治力量护航高质量发展
——普洱市司法行政系统 2022 年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徐一丹 通讯员 白晓迪
法治安邦,方有人民安居乐业。
回顾过去一年,普洱市司法行政系统认真学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及X中央决策部署,以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忠诚拥护“ 两个确立”、坚决做到“ 两个维护”,立足“ 高站位”、锚定“ 高质量”、创塑“ 高标杆”,不断强化X建工作引领,推动X的二十大精神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落地生根,干部职工“ 四个意识” 更加牢固、“ 四个自信” 更加坚定,以高度的ZZ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深耕“ 一个统筹、四大职能”,纵深推动全面依法治市走深走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创先争优,以坚强的法治保障和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助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回顾过去一年,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坚定践行“ 两个革命”,焕发“ 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 的拼搏精神,践行“ 三个工作法”,严格落实“ 1357” 工作机制,努力锻造X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司法行政铁军。2022 年,市司法局荣获“ 第十六届云南省文明单位”,“ 2016—2020 年云南省普法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 云南省爱国拥军模范单位” 荣誉称号,被命名为市级“ 清廉机关暨廉洁文化建设示范培育点”“ 公务员平时考核联系点”。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司法局被省政府表彰为“ 云南省法治政府建设先进单位”。全市司法行政系统 6 名干部职工获省部级以上表彰。
法治建设成效更加显著
一项项荣誉,是普洱市司法行政系统努力奋发的见证——让法治一点一滴渗透进经济社会发
展的方方面面,让法治信仰一点一滴浸润民心。
全面加强X对司法工作的领导。 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办公室主任会议、协调小组会议,深入学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X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举办一系列全市法治建设专题培训,扎实推进法治机关建设,不断强化法治意识,提高依法履职水平。
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出台《法治普洱建设规划(2021—2025 年)》《普洱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 年) 》《普洱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 年) 》等一系列法治建设重要文件及方案,系统谋划“ 十四五” 时期普洱法治建设主要目标、重大举措、重点任务,依法治市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思茅区、景东县、江城县、西盟县被列入第一批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候选县(区) 。同时,稳步实施政府立法计划,推动《普洱市人民政府立法工作规定》的执行,完成《普洱市思茅城区河道管理条例》和《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行政立法相关工作。
大力推进行政执法包容审慎监管工作,为全市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赋能增势。市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公安、应急等 12 个重点执法部门通过直接适用上级清单、在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中明确和本级先行制定等方式制定清单,确定包容审慎监管执法事项 258 项,其中不予行政处罚事项 209 项、从轻行政处罚事项 30 项、减轻行政处罚事项 15 项、免予行政强制事项 4 项。全市公安机关和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领域通过包容审慎监管方式办理案件 20393 件。
第 1 页 共 3 页
[更多资料+微 信:114]
持续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全市公布两批实行告知承诺制证明事项清单,涉及 12 个市级政府部门、91 项实行告知承诺的证明事项,覆盖市场监督、交通运输、文化和旅游、商务等营商环境重点领域。2022 年以来,累计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办理政务服务事项 96448 件。
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实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复议“ 一个口子” 对外,统一管辖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市、县(区)成立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103 个乡镇(街道)建成行政复议代办点。
全民普法效能更加彰显
一次次普法宣传,法治精神逐渐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在社会生活中运行、生效。
2 月,普洱市政法系统 2022 年度“ 法治进乡村” 大宣传活动启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响应,积极投身“ 法治进乡村” 大宣传工作中,把法治宣传与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基层社会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 八五普法” 工作要求,普法宣传有声有势。并通过持续深入开展“ 法治宣传固边防” 主题活动,成立全市“ 八五” 普法讲师团等,让法治宣传进企业、进乡村,让全市干部群众进一步“ 触摸” 法治,感受法治。
全面启动村(社区)“ 法律明白人” 培育工作。完成 6150 余名“ 法律明白人” 遴选工作,举办市级示范培训班 2 期,各县(区)开展培训 80 余场次。培训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