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 学术动态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新时代统一战线论坛 •2024”综述
董宇宇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 2024 年 11 月 27 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新时代统一战线论坛 •2024”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召开。论坛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总结,深化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道理学理哲理的认识,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学理支撑;同时深入研讨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在全国社会主义学院打造宣传教育阵地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议题,深化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理论原创性、ZZ引领性、实践指导性的认识,指出了系统加强理论研究、宣传教育的方向。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25)01-0160-05
2024 年 11 月 27 日, “新时代统一战线论坛 •2024”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召开。论坛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主办,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民族和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五个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主义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科研创新发展联合体承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郝明金,中央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陈小江,广西壮族自治区X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心富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中央社会主义学院X组书记、第一副院长黄守宏主持开幕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志民,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蒋建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X组副书记、副院长姚植传等出席论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X组成员、副院长张天昱主持主旨发言
收稿日期:2024 - 11 - 12
作者简介:董宇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科研部学报编辑部编辑。
160 2025 年 第 1 期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环节。
本届论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增强社会主义学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ZZ责任和历史使命,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用实际行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社会主义学院新篇章。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社会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基层社区和民营企业有关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中央社院教职工和学员代表、2024 级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共 150 余人参加论坛。全国 47 家省级和副省级城市社会主义学院通过网络直播参加本次论坛。
一、以X的创新理论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理论体系
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对X百年来民族工作发展历程特别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新征程X的民族工作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的思想武器,具有重大ZZ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指出,X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要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积极开展对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论坛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总结,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道理学理哲理的认识,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学理支撑。
郝明金在论坛致辞中指出,论坛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要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内在联系,全面贯彻实践要求,立足工作实际,坚持守正创新,持续引导各族人民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X、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