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新华日报/2022 年/11 月/28 日/第 001 版
我省已建成省社区医院三百四十三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两百个——
均衡布局医疗资源,加强基层健康管理
本报记者 蒋明睿 刘春
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如何进一步打通国家卫生健康治理体系“ 最后一公里”,持续增强群众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线探访】
村民就医条件十年大变样
11 月 14 日早上 7 点半,泗洪县临淮镇胜利村,看到村医吕正红背着药箱出诊,70 岁的阿婆刘成侠连忙招呼她给自己和老伴测血糖、量血压。“ 她比亲闺女还亲!我老伴今年 80 岁,他 62 岁时脑梗发作,这 20 年里吕医生每年来我家十多趟,风雨无阻。” 刘成侠说。
吕正红是临淮镇胜利社区卫生室村医,按规定,她每年需对负责区域内的高血压、糖尿病、
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患者进行 4 次走访。
“ 只有定期测量疾病指标,才能及时观察药物效果并做出调整,也好叮嘱老人们按时吃药,注意忌口。” 吕正红 1999 年从医学院护理专业毕业后回到乡村。当时,村里人都是小病拖着、大病扛着,她希望改变这一状况。23 年来,吕正红累计接诊 36.4 万人次、出诊 1.76 万人次,行程累计达 5.14 万公里。
占地约 200 平方米的胜利社区卫生室功能齐全,包含基础病治疗、常规体检和中医推拿等,基本满足村民日常看病就医需求。去年 12 月,卫生室获评市级“ 甲级村卫生室”,服务范围覆盖3294 名常住居民。
像这样的卫生室,临淮镇有 4 所,镇上还有两所医院。“ 过去十年变化最快,村民就医难题基本得到解决。 ” 吕正红见证村民就医条件的不断改善——从租用民房、医无定所、设备简陋,到如今有了宽敞的卫生室,硬件设备一应俱全。
“ 如何让医疗人才留下来,是村卫生室发展的难点。” 吕正红坦言,留下来的医护人员多为本地人,有的年轻人来了之后又流向镇上或县里的医院。目前胜利社区卫生室有 3 名医护人员,薪资待遇在当地相当可观,且每年都有外出学习提升能力的机会。
胜利村三面环水,村民此前都是渔民,风湿骨痛、腰肌劳损是常见病,中医理疗能有效缓解。看着卫生室的火罐、刮痧板、推拿床等设备,吕正红充满期待: “ 我只掌握基础中医治疗技术,针灸等更高难度的治疗难以完成,希望引进一名专业中医人才。”
X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吕正红认为,基
层医生是离居民最近的人,壮大基层医疗队伍,能让公共卫生体系织得更密更牢。
【专家探究】
向基层医院注入人才“ 活水”
村医“ 缺人” 现象并非个案。由于职业发展遇“ 天花板”、薪资待遇受限、大医院对人才和患者的“ 虹吸” 等问题长期存在,基层卫生人才往往“ 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
“ 专注‘ 造血’ ‘ 输血’ ,为基层培养更多守门人。”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院长张前德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