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健康报/2022 年/11 月/21 日/第 003 版特别报道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八十五载精进 当好人民“ 医” 靠
特约记者 董小杰 陈静 通讯员 陈雯 罗超
闽海之滨,鼓浪逐风。作为经济特区,福建省厦门市以经济之活、城市之美,吸引八方来客
到此安居乐业。
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期待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作为闽西南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厦大附一)自 1937 年建院以来,不懈探索、勇攀医学高峰,为厦门及周边地区群众健康护航。
85 载芳华, 在战火中蹒跚起步的厦大附一如今已成长为区域医疗龙头。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筑牢国门健康防线之际,该院坚持创新驱动,从医、教、研、管多个维度发力,多次摘得福建省乃至全国桂冠,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简称“ 国考”)中排名跃升至全国第 56 名。同时,该院连续 5 年跻身全国顶级医院百强榜,且排名屡创新高,目前已升至第 85 名。
医院高位突破、持续精进的动力何在?“ 我们践行‘ 仁心仁术,至诚至善’ 院训,不忘医者初心,牢记健康使命,护佑百姓的健康与安全。” 院长王占祥如是说。
精准防控 筑牢健康防线
建院至今,作为厦门市医疗龙头,每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厦大附一总是冲锋在前,为人民
群众的生命健康筑起坚强防线。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作为机场入境旅客量位居全国第三名的口岸城市,厦门市面临“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的巨大压力。紧要关头,厦大附一被指定为厦门市唯一一家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承担厦门市确诊和疑似病例集中收治、危重症患者救治、疑似病例排查等任务。
这意味着,厦大附一面对的是至今仍未结束的长期抗疫:不仅肩负疫情暴发时核酸检测、确诊患者救治等重任,还要确保日常诊疗的顺利开展,以及入境人员医学观察和医疗救治等。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医院的担子有多重可想而知。
“ 面对疫情,我院内部管理、医疗技术经受住了考验,大家以最快速度坚守在抗疫一线,实施科学、精准、高效的防控措施。这是我们能够有效防控疫情的关键。” 王占祥说。
截至 11 月 16 日,医院先后收治 3297 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其中,年龄最大者 90 多岁,最小者刚出生 97 天。这些确诊患者来自 47 个国家和地区。经过科学救治,厦大附一不负重托,交出漂亮答卷, 实现了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阶段性 “ 双清零”、 医务人员 “ 零感染”、 危重症患者 100%
治愈、无死亡病例的目标,获得“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等多项荣誉。
52 岁的王先生(化名)对此深有感触。今年 9 月,在隔离观察期间,他突发剧烈胸痛,被迅
速闭环转运至厦大附一杏林院区救治。医生初步诊断其为急性主动脉夹层。
王先生来自疫情高风险地区,当时处于隔离状态,无法完全排除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风险。因此,医护团队必须在三级防护状态下,挑战心脏外科复杂高危手术,术后所有医护团队成员均需隔离观察。这对人员配置本就紧张的医院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为了救治患者,厦大附一人没有丝毫犹豫。医院迅速派出精锐力量,组建由心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护理部等科室人员组成的多学科团队。30 余名医护人员轮流施救,厚重的防护服、正压式头套、三层手套⋯⋯在重重防护下,队员精准解剖、飞针走线,为王先生行“ 升主动脉替换﹢ 全弓替换﹢ 象鼻支架植入” 术,之后吻合、重建、止血,手术操作一气呵成,用时约 6 个小时,顺利为王先生“ 拆弹”,使其转危为安。
从疫情监测、预检分诊、应急处置、医疗救治,到建章立制、人员培训、物资储备⋯⋯为有
第 1 页 共 4 页

效防控疫情,厦大附一全面部署,突出“ 快、准、严、实、细”,推动高效抗疫。在筑牢院内防疫网的同时,医院强化使命担当,派骨干力量支援武汉、上海、海南等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参与医疗救治、核酸检测等任务。
疫情下,很多厦大附一人告别家人,闻令而动,连续奋战,诠释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2021年 9 月,仍在封闭管理中的厦大附一救治了 1769 名患者,迎接了 14 个新生命的到来,保障全院5000 多人食宿无忧。一些医务人员在诊疗之余化身“ 快递员”,将物资转送到患者手中。
如何减少交叉感染,保障医疗安全?厦大附一以“ 互联网﹢ ” 巧解疑难。早在 2020 年年初,厦大附一就借助信息化手段,开通线上发热门诊,为群众答疑解惑,缓解群众紧张情绪。 “ 大年初一,我们开通线上发热门诊,动员五六百名医务人员在线答疑。短短四五个小时,发热门诊点击量就突破了 10 万人次。” 王占祥介绍, 该院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督导检查组誉为 “ 守着国门”。
创新脚步继续向前, 同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 核酸检测工作量大、 检测人员不足, 怎么办?厦大附一强化医工结合,创新研发了临床检验标本前处理智能系统(协作机器人) 。目前,两台协作机器人已在该院投入使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大提高核酸检测效率、安全性和准确性。
精勤不倦 学科逆势攀高
近 3 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并未放缓厦大附一发展的脚步。医院坚持创新驱动,弯道超车,推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连攀高峰。在“ 国考” 中,厦大附一获评综合医院 A﹢ 等级,稳居全国百强,且排名逐年上升,从第 90 名、第 57 名,到如今的第 56 名,始终保持闽西南地区排名首位。自 2018 年起,厦大附一连续 5 年跻身中国顶级医院全国百强榜,2022 年位列第 85 名,比首次上榜前进了 9 个位次。
“ 我们秉承‘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理念,在筑牢安全防线的同时,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推进人才培养、医疗创新、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工作再上新台阶。 ” 王占祥如此擘画医院的发展蓝图。
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厦大附一把学科建设作为医院基本战略任务,以“ 创双高”(高水平医院、高水平临床医学中心)和建设区域医疗中心为抓手,对标国内外一流医院,在医疗技术、资源配置、学术影响力等方面,不断缩小差距,厘清薄弱点,补齐学科短板,集中打造一批“ 高峰” 学科群。
在制度层面,医院出台《重点学科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等,加强对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和支持,按不低于 1:1 的比例配备重点学科建设配套资金。在人才方面,医院注重梯队建设,强化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近年来,通过柔性引进和鼓励骨干力量“ 走出去”,医院培养了一批“ 生力军”,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骨干队伍。
经过多年的耕耘,目前,厦大附一已拥有儿科重症、临床护理、肿瘤学 3 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居全市第一名;拥有 22 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占全市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4 个)的半壁江山;10 个学科进入 2022 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百强榜,进榜学科数位居全省第三名、厦门第一名。
例如,血液病学科 2021 年排名跃升至全国第 23 名、福建省首位。从携手国内顶级血液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到柔性引进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韩明哲教授为特聘主任,再到全职引进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徐兵教授担任执行主任,厦大附一血液病学科通过高位嫁接、人才引领,快速发展。如今,该学科已成为闽西南规模最大的血液病诊疗中心,是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承接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平台项目。
作为百强榜学科中的“ 常青树”,风湿病学与自体免疫学已连续 9 年上榜,且 8 年全省排名第一。风湿免疫科是福建省成立最早的专科之一,下设痛风、类风湿、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四大学组,依托专科实验室,广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同时,医院聚焦临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