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郑州日报/2022 年/10 月/15 日/第 005 版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非凡十年 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 卫健系统· 成就篇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勇立潮头见“ 郑” 巨变
——X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汪辉 通讯员 周二彬 张伟成 林昆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 1,其他是后面的 0,没有 1,再多的 0 也没有意义。”
从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到如火如荼的健康郑州行动建设;从医疗体制创新改革,到优质
医疗资源扩容增效;从公共卫生能力全面提升,到智慧医疗赋能健康生活⋯⋯
十八大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聚焦群众看病就医“ 难点”“ 痛点”,持续深化改革、优化服务,着力提升能力、改善质量,全力推动从“ 以治病为中心” 向“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转变,全方位、全周期守护人民群众健康,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医改获得感、就医安全感、健康幸福感。
数说十年健康郑州
全市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常住人口人均预期寿命由 77.4 岁提高到 79.07 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 16.2%提升到 31.39%。
截至 2021 年底,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 6273 家, 较 2012 年增长 64.6%; 全市千人口床位数、
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达到 8.61 张、4.14 人和 5.29 人,较 2012 年分别增长 36.7%、
59.8%、59.3%。
全市在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1 个、省级医学中心 2 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7 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 6 个,市级区域专科诊疗中心 10 个,县域医疗中心 6 个。
全市 100%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药综合服务区,100%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郑州市和 12 个区县(市)全部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郑州市和所辖县 (市) 全部创成国家卫生城市, 创成国家卫生城镇 27 个、 各级健康细胞 6807个、健康小屋 77 家、无烟单位无烟X政机关 952 个。
构建“ 大卫生、大健康” 格局
十年来,我市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健康郑州战略,全面推开健康郑州行动 18 个专项行动,初步形成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部门合力联动、全民共建共享的“ 大卫生、大健康” 工作格局。
坚持创新探索,健康生活环境优化提升。探索建立“ 三级健康管理体系”,成立三级健康机构 227 家,建成健康小屋 77 家,创新健康管理模式入选健康中国行动 18 个典型经验案例;每年3000 余场次的郑州健康大讲堂、 《郑说健康》栏目、12320 健康咨询热线等形成健康教育郑州特色。
修订实施《郑州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条例》,全市创建无烟单位无烟X政机关 952 个;3 个县
(市)被评为国家和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区县,17 家医疗机构被评为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单位。
妇女、 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和脑卒中、 肺癌等死因靠前重大疾病筛查干预连年列入民生实事,年均 80 万人次受益。
全市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全覆盖,28 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探索形成了 10 个
第 1 页 共 4 页

老年健康与医养服务模式,医养结合、安宁疗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规范化管理,8 个区县(市)被评为国家和省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郑州市和所辖市、县全部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创成国家卫生城镇 27 个、各级健康细胞 6807 个,营造了整洁有序、绿色环保、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群众就医获得感明显增强
医改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围绕让群众看病少花钱,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市
持续深化综合医改。
在全国率先组建医联体,时任副总理刘延东亲自调研指导,目前全市建成医联体 24 家,覆盖省内 18 个省辖市、辐射 6 个省份;20 个远程诊疗中心,开展远程诊疗 100 余万例;高位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6 个县(市)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7 家,市级统筹、市县一体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格局基本形成,推动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我市经验做法被国家卫健委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工作专刊专题刊发。
实施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完成章程制定。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全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年让利患者亿元以上;全面推行药品采购“ 两票制”,开展药品和高值耗材联合议价, 全面推开日间手术、 平均住院日缩短 3~5 天, 全面落实 “ 两病 (高血压、糖尿病)” 门诊用药保障,有效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实施“ 智慧健康” 工程,医疗健康信息实现互通共享,预约挂号、诊间支付、床旁结算、先就诊后付费、智能导医等服务,以及电子健康卡、医疗地图等多项应用惠及群众,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更省心。
打造“ 智慧卫监”,试点多元化信用综合监管,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群众看病更放心。
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十年来,坚持筑高强基,全市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立公立医院稳定增长的财政保障机制, 卫生健康支出年均增长超过 10%, 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 推动优势资源逐步向外围疏解,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倍增。
截至 2021 年底, 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 6273 家, 较 2012 年增加 64.6%; 拥有总床位数 109675张、执业(助理)医师 52783 人、注册护士数 67375 人,千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达到 8.61 张、4.14 人和 5.29 人,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国家中心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积极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1 个、国家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各
1 个、省级医学中心 2 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7 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 6 个、市级区域专科诊疗中心 10 个和县域医疗中心 6 个。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医改工作会上肯定了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 河南路子”,实现市域外就诊率、省外转诊率“ 一升一降”。
引进高层次人才 2446 人,建设国家级重点专科 2 个、省和市级医学重点学科 45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16 个,引进国内外知名医学学科团队 66 个,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开展合作项目 93 个,人才科技支撑得到加强。
县域医疗中心全覆盖,8 家县级医院晋升三级,建设县级重点专科 34 个,打造县域龙头,全
市平均县域内就诊率达到 96.6%。
按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