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襄阳日报/2022 年/10 月/12 日/第 004 版喜迎二十大 襄阳看变化
践行初心使命 让群众有“ 医” 靠
——襄阳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策划 通讯员 刘明浩 朱秋晨 文字 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兴会 (文字 通讯员
刘明浩 朱秋晨)
X的十八大以来,襄阳市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理念,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统领,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目标,破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瓶颈,夯实医疗设施建设基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织密筑牢疫情防控网络,加速推进医养结合,大力建设健康襄阳,实现了从“ 以治病为中心” 到“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的跨越,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 健康答卷”。
1 六项举措筑牢疫情防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全力应战,严格对标“ 两大关键环节”“ 三个全覆盖”“ 两个闭环”“ 四早四应”“ 五个保障” 等要求,全面落实精准封控、全面监测、高效流调、应隔尽隔、精心救治、全面消杀等措施,仅用一个月时间就遏制住了疫情的蔓延,2020 年 2 月 25 日实现确诊病例清零,3 月 12 日全域进入低风险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市疫情防控措施和做法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组高度肯定。
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后,我市始终坚持“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总策略不放松,坚持“ 动态清零” 总方针不动摇,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牢牢守住疫情防线。
加强常态化风险排查。坚持关口前移,加强交通卡点落地检。对所有外省来襄返襄人员进行落地检,一旦发现异常风险人员,分类处理、及时管控、立即上报、闭环管理。提升排查质效,加强风险人员区域协查。综合运用大数据信息排查、个人申报排查、“ 三站一场” 出入站排查、村(社区)扫楼排查、“ 双报到” X员入户排查,筑牢排查管控“ 四道防线”,对排查出的重点人员立即落实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等管控措施。
多点预警触发机制健全完善。开发运行常态化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了发热门诊、药店、“ 三站一场” 等重点领域、重点场所全覆盖的多点触发哨点监测网络,健全完善多点预警触发机制,大幅提升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已有 11021 家机构纳入管理,累计收集发热、购药等信息 406 万余条。每日分析研判,及时发现可疑人员,坚决堵住漏洞。
“ 人、物、环境” 同防措施落实到位。对于入境人员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襄返襄人员,严格落实“ 应管尽管、应隔尽隔、应检尽检”。持续加强重点人群核酸检测筛查,扩大常态化物品和环境监测范围。对所有进口冷链食品及高风险货物严格落实检测、消杀、溯源等措施,实行闭环管理。同时,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和院感防控措施,加强医院院感防控和实验室、隔离点规范管理,加强院感防控培训和督导检查,形成人员闭环、信息闭环、工作闭环,坚决防止交叉感染。
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提升。建立了常态化培训和应急演练机制,以疫情防控培训为重点,组织开展各类卫生应急知识培训 43 次,线上线下协同演练 37 次。调整充实 19 支卫生应急队伍,组建了 24 支市级专业流调小队、208 支县级综合流调队伍,24 小时处于备勤状态,可第一时间开展精准流调。按照省防指要求,严格按标准储备了足够的床位、人员、医疗设备、药品和专用车辆等物资。
第 1 页 共 5 页

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有序推进。加强组织调度、优化工作流程,全力提升接种服务能力,确保
应接尽接、应接快接。重点加强了 60 岁以上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突发事件得到科学精准高效处置。面对多轮省内外疫情,在日常值班值守的基础上,快速激活启动应急指挥体系,冷静、规范、高效应对多轮疫情。对疫情信息第一时间研判决策,大数据专班第一时间锁定人员信息,流调排查管控队伍第一时间流调采样检测、隔离人员、现场管控、消杀环境,快速果断处置了数起外地输入病例突发事件。同时,在严密做好全市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牢牢树立全国、全省疫情防控“ 一盘棋” 的思想,按照省统一部署,先后多批次选派 200 余名医护人员支援天津、吉林、上海和武汉抗疫。
2 全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2021 年底,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从 6.0 张增加到 7.4 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从 2.28 人增加到 2.7 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从 2.52 人增加到 3.1 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 0.99 人增加到 3.06 人,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从 0.61 人增加到 0.65 人。专项人才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卫健系统现有博士 152 人,硕士 2386 人;正高职称 477 人,副高职称 2140 人;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 2 人,湖北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 3 人,湖北省公共卫生青年拔尖人才 3 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 11 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 11 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9 人,享受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 90 人。近年来,免费订单培养大学生村医 622 人,培养全科医生 2016 人。
医疗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我市建立了全省除武汉之外,包含口腔、传染、职防、结防等卫生资源门类最齐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中心医院、市一医院入围全国三级综合医院 300 强。市口腔医院、市职防院等专科医院服务能力位居全省市州前列。市直三级医院成功创建国家级重点专科 7 个(中医类) 、省级重点专科 157 个。市中心医院和市一医院共 10 个专业成为委市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临床专科。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全省县级市率先成功创建为三甲医院。老河口市第一医院、宜城市人民医院、谷城县人民医院、襄州区人民医院等通过了三级医院评审。全市县级医院获得省临床重点专科 96 个,综合实力居全省市州首位。全市 100 张床位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达到 39 家。为 2272 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智能健康服务包。为 111 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医疗卫生服务车。“ 四化” 卫生院实现全覆盖。在乡镇大力实施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
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市中医医院居全省中医医院第 3 位,谷城县中医医院创建为三级中医医院。全市共建设中医传承工作室国家级 2 个、省市级 25 个。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建设实现全覆盖,其中省级“ 示范国医堂” 24 个。以旗舰国医堂建设为抓手的基层中医药改革试点有效推进。中医药改革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南漳县支持中医药发展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枣阳市组建了县域中医医共体,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开设中医学专业。在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中, 中药参与率达 98%以上, 为打赢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快推进道地药材产业链建设,重点聚焦产业链招商,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和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全市已有襄麦冬、襄杜仲、襄山药、襄半夏 4 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山茱萸湖北省道地药材“ 一县一品” 优势品种。
3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加强
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卫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疾控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了高效运转的疫情应急指挥体系和卫生健康领域应急演练、应急储备和常态化培训机制。率先在全省实行学校、托幼机构健康副校(园)长制度。公共卫生机构公益一类保障和公益二类管理改革稳步推进。市卫健委和 6 个县(市、区)卫健局配备了公卫总师。市卫健委和 5 个县(市、区)卫健局X组成员兼任疾控中心主任。市卫健委设立“ 卫
第 2 页 共 5 页

生应急科”,统筹全市卫生应急救援工作。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持续加强,卫生应急监测预警能力
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
公卫体系补短板项目加快建设。围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基层防控体系、院前急救体系及重大疫情信息平台等“ 四体系一平台”,全市共投资 105 亿元(其中统筹中央、省及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资金 20.5 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资金 29 亿元)用于公卫体系补短板 156个项目建设。目前项目已开工 150 个(其中竣工 100 个),开工率 96.1%,工作经验在全省会上作交流发言。全市核酸检测实验室从 3 家增加到 31 家,日检测能力 12 万管;建成气膜实验室 1 个,日检测能力 10 万管;配备移动核酸检测车 1 台,具备单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