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郑州日报/2022 年/4 月/27 日/第 007 版特别报道
凝心聚力 踔厉奋发 推动健康郑州高质量发展
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
本报记者 汪辉 通讯员 周二彬
这一年,全市卫健系统众志成城,全力抗灾情、战疫情。广大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以生命赴使命,写下了充满艰辛的答卷。
这一年,全市卫健系统真抓实干,着力抓基层、打基础。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大病不出县、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群众更健康” 目标日渐清晰,写下前景可期的答卷。
这一年,全市卫健系统坚守初心,努力优服务、惠民生。全力推进健康郑州建设,致力为群
众办实事、解难题,写下蕴涵希望的答卷。
这一年,全市卫健系统迎难而上,着力抓改革、促发展。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等
成效明显,实现了“ 十四五” 的顺利开局,写下温暖人心的答卷。
2021 年,面对疫情灾情双重冲击,在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下,全市卫健系统扛稳担当、顶压前行、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奋力推动健康郑州高质量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书写了温暖人心的“ 健康郑州” 铿锵答卷。
广大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抗灾战“ 疫” 写下充满艰辛的答卷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021 年 7 月 20 日,我市 24 小时降雨量达 457.5 毫米,单小时最大降雨量达 201.9 毫米,突破历史极值。
市卫健委提前部署,闻“ 汛” 而动,第一时间启动卫生应急预案,成立委X组防汛救灾卫生应急领导小组,迅速启动应急保障;成立了 11 个防汛救灾X员突击队、1 个青年突击队,为省会居民生命健康安全构筑起一道坚固防线。
随即,全市广大医务人员逆行出征,冒险奔赴洪水最前线,全力开展紧急医疗救援、灾后恢
复重建、志愿服务等工作。
水灾期间,全市累计派出急救车辆 3 万余次、救治伤病员 24069 人。实施“ 二清一消” 行动,突出农贸市场、垃圾中转站等重点部位,实施多轮次全域全方位消毒消杀;加强传染病监测报告,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全力做好医疗服务保障,市级医疗机构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恢复运营,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陆续正常开诊;安排二级及以上医院组建 113 个医疗服务队,深入受灾乡村、临时安置点开展巡诊医疗服务和防疫指导。
同步开展灾后重建,成立工作专班,规划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X员干部志愿者自带铁锨等工具,奔赴京广路陇海路隧道清理淤泥和垃圾。机关X员干部志愿者不畏辛苦,传递接力,徒步爬上高楼将饮用水、桶装面等救援物资送到独居老人家中等。
新乡暴雨出现险情后,市卫健委迅速成立由 11 辆急救车、28 名急救人员组成的医疗队赶赴新乡,全面开展紧急医疗援助工作。
去年下半年来,我市经受三轮疫情冲击,全市卫健系统全力以赴、英勇奋战,涌现无数感人
故事和一大批先进人物,更是成为镌刻在“ 健康郑州” 答卷上艰辛而厚重的一笔。
面对疫情,市卫健委第一时间平急转换,充实完善组织架构和人员队伍,启动“ 三公一大”联合流调溯源,压茬推进“ 重点人群+全员” 核酸检测,集中优质医疗资源救治患者,累计核酸
第 1 页 共 4 页
检测 1.87 亿余人次、流调排查密接次密接 5.6 万余人,收治患者 1083 例,三轮突发疫情均在第一个潜伏期内实现圈住封死目标。
坚持全市一盘棋,资源统一使用,紧急改造 7 家医疗机构,形成救治、安置及康复一体化医疗服务格局。及时开设市六院互联网医院,设置临时血液透析中心,全力保障传染病患者日常诊疗需求。
全面开展院感防控专项整治,规范提升发热门诊建设和管理,开展核酸检测“ 敲门行动+上门服务”,在“ 郑好办” App 推出“ 看病就医一件事”,开通孕产妇/新生儿医疗救助绿色通道,极大方便群众就医问诊。
始终抓紧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不放松。截至 2 月 20 日,累计接种新冠疫苗 2737.07 万剂次,覆盖人群达到 1172.44 万人,初步建立了全人群免疫屏障。
先后派出 230 余名医务人员支援商丘、新乡等地,彰显了郑州担当。大力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夯实基层写下前景可期的答卷
中牟县雁鸣湖镇张大爷,前几年患上食道癌,术后老拉肚子,以前得往大医院跑,现在镇卫
生院就能找专家看病拿药。
2021 年 3 月,市中心医院医联体中牟分中心成立,中牟县人民医院总医院、中牟县雁鸣湖镇中心卫生院正式成为该院医联体成员单位,一大批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镇卫生院,专家定期排班坐诊,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
去年,我市医改工作坚持“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为核心,围绕“ X委统筹、政府主导,资源整合、医防融合,县乡一体、上下联动,管理统一、服务同质,权责清晰、共建共享” 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依托县区疾控中心,全市成立 17 家健康管理指导中心、34 家健康管理服务中心、176 家健康管理办公室,从而实现从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群众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全市组建医联体 24 家、建设 20 个远程诊疗中心,覆盖各基层单位,开展远程诊疗 90余万例;组建 7 个县域医共体,覆盖 71 家基层医疗机构,累计开展远程诊疗 18.8 万例,双向转诊 16573 人次。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助推县域医疗水平提高。全市 3 家县级综合医院晋升三级;38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完成;新增 47 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8 家达到推荐标准;完成公有产权村卫生室改造 135 家;完成培养全科医生 350 名,培训乡村医生等基层医疗机构骨干人才 521 人。推动“ 乡聘村用” 工作落实,确定 25 家二级及以上医院对口支援 71 家乡镇卫生院。巩固健康扶贫成果,持续实施“ 七免一减” 惠民举措。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全市 8 家疾控中心已基本完成,4 家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完成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筹备工作,肺结核成功治疗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 96.3%、93.8%;地方病防治、慢性病综合防控、艾滋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