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承德日报/2023 年/9 月/6 日/第 005 版经济周刊
基层医疗有“ 厚度” 健康服务有“ 温度”
——我市持续提升基层卫生健康综合保障能力
本报记者 于鸿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 上医工程” ,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分级诊疗、人才培养、城乡帮扶、投入保障等长效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基层卫生综合管理和诊疗服务能力,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高效、系统连续的卫生健康服务。
下楼就可看病 优质医疗服务“ 触手可及”
早晨刚上班不久,头道牌楼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呈现出繁忙的景象,各个科室全力运转,医护人员忙忙碌碌,患者有的向医生问诊,有的安静等待,有的打着点滴,有的排队等候作血检、理疗、B 超⋯⋯整洁干净的就医环境下,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 这里的医生态度认真负责,医术也好,医疗服务项目也很多,我家住在对面,来这看病就几步道,特别方便。” 家住鹿栅子沟的居民张女士对“ 家门口” 的社区医院给出好评,“ 我血压高,经常来量血压,有点波动医生就及时帮我调整药量。现在,没啥大病我都不去大医院,小病在这就解决了。” 张女士说。
记者在市卫健委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全市基层医院在检查设施、就医环境、全科医生水平、服务态度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向百姓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基层医疗面貌。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全市每个乡镇 (街道) 都设有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外,所有行政村均设置村卫生室,配齐了基本医疗设备,配备至少 1 名村医;科学设置居民小区卫生站,满足群众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目前,全市有乡镇卫生院 202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6 家,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2459 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98 家,居民小区卫生站 297 家。
我市城乡医疗卫生管理服务机制日趋完善。启动实施“ 上医工程”,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问题得到缓解,整体素质普遍得到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年均门诊量有所增加,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成效显著,新技术、新项目逐年增加,就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全市 202 所乡镇卫生院对 2459 个村卫生室实现“ 10+4” 统一管理,纳入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 3240 人。建立村医“ 月报月训” 机制,每月到乡镇卫生院汇报工作、接受培训,全年共培训 7000 余人次。全市乡村一体化管理成效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科学化、规范化运营。
经过近几年的投入建设发展,我市基层医疗机构羽翼渐丰,靠着自己的实力,吸引了越来越
多的百姓前来就医。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基层医院“ 含金量” 更足
“ 社区医院的医生值得信任。几年前,我就是在社区医院检查出肠道息肉,然后去附属医院确诊切除的。” 55 岁的市民卫先生告诉记者,他住在银都海棠园小区,几年前因腹泻来头道牌楼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做超声影像被医生看出问题,及时让他到附属医院进行诊断治疗。 “ 对社区医院,我曾经有偏见,以为除了打点滴,别的什么都看不了。通过这件事,才真正改变了看法。基层医院的诊断结果和上级医院一样,这证明我市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不仅能够带给群众更加便利舒适的就诊环境和就诊体验,在综合诊断能力上也有了质的改变。” 卫先生说。
第 1 页 共 3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有病时“ 看病不求人,患者少跑腿” 是最基本的期待,如今,通过我市各级卫生医疗系统不断努力,大家的期望正在成为事实。近年来,我市共投入资金 4.5 亿元,新建改扩建乡镇卫生院 120 所、村卫生室 667 所;投入 1 亿元,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补充更新医疗设备 2000 余台件。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率达到 95%,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达到 100%。
我市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市有 8 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社区医院标准,157 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31 家达到推荐标准。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