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河北日报/2024 年/2 月/26 日/第 T10 版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特别报道 特刊
深化医疗卫生协同让百姓更有“ 医靠”
——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任赵国光
河北日报记者 崔丛丛
医疗是群众关注的大事,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群众享受到
了越来越多的“ 健康红利”,看病就医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 近年来,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医联体建设成果不断巩固扩大,三地逐渐实现医学检查检验结果跨区域、跨机构共享互认,京津大医院开到‘ 家门口’ ,京津冀间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模式加快构建。”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任赵国光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扎根,三地医疗水平有效提升。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 三地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有了更高期待。 如何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实现更深层次共建共享?
“ 应不断完善协调对接机制,建立京津冀医疗卫生服务协同发展合作机制,真正坐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赵国光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应不断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将京津优势医疗卫生资源疏解到河北,从而实现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效果。这就需要三地强化协调和沟通,科学谋划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定期解决各项具体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合作项目建设,搭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承接平台。
“ 面对数字化时代新变革,要突破对公共服务的认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 他认为,应以智慧化、精准化服务,优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提升公共服务可及性和便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