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山西科技报/2024 年/4 月/15 日/第 B07 版学术
卫生公约:高质量发展贵州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创新举措
贵州中医药大学 崔超 陈颖
“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卫生健康事业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支撑,还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集中体现。X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X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等作出重要指示。X的二十大指出: “ 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可见,将医疗诊治与疾病预防相贯通,将后期治理与提前预防相关联,将卫生规范与社会规范相结合,制施卫生公约,是高质量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创新举措。“ 卫生公约” 一词最早出现于 1851 年法国巴黎召开的“ 第一次国际卫生会议”,该会议制定世界上第一个地区性《国际卫生公约》 ,该公约是现行《国际卫生条例》的前身,在国际卫生防控治理领域发挥重大积极功用。我国目前已有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钦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辽宁省大连市地方税务局等城市、组织、机关等制施卫生公约。在公共卫生法治化愈发重要的当下,卫生公约凸显在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地位,其遵循预防为主和防控结合的卫生法治原则,是指在国家有关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的引领、指导、促进、监督、保障下,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单位之间、公民与社会之间、公民与国家之间所形成的,就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单位卫生、社会卫生、国家卫生等领域,以公共卫生防控治理调整为核心内容,本着依法、科学、民主等原则所达成共识且有效实施的卫生事前、卫生事中、卫生事后的协议或约定,主要发挥提前预防、多元治理、基层保护、强基固本、意识提升、主动保障、有效解纠、衔接辅助等重要积极作用。
一、贵州卫生公约防控治理的历史积淀
卫生公约是我国历史上防治公共卫生事件官方主导和民间惯行的主要路径,贵州省就具有丰富多元的公共卫生防控治理历史积淀。仅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为例,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通过民间卫生公约防控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表史实。例如,被誉为“ 中国环保第一碑”的“ 六禁碑”,系极为珍贵的清代贵州苗疆乡约之一,是清乾隆年间贵州黎平府所辖文斗寨苗民针对栽杉种粟、禁伐禁砍、田产耕种等事项所约定的禁止规范。其中就有关于防控猪瘟疫的自治约定。该碑第六条约定“ 禁不许赶瘟猪牛进寨,恐有不法之徒宰杀,不遵禁者,送官治罪”,彰显清代该域民众有通过乡规民约自发约定处置猪瘟疫等公共卫生传染疾病的防控有效路径。又如,被誉为贵州省“ 魅力侗寨” 的锦屏县平秋镇魁胆村,至今仍采用村规民约规范村民卫生健康行为,该村委会于 2004 年 1 月 26 日所订立的村规民约第六条就约定对不讲究卫生行为采取罚款惩处规制。再如,被誉为“ 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建设保护单位” 的锦屏县彦洞乡瑶白村,为增进村民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通过《瑶白村村规民约》规范个人卫生行为和社会卫生措施,其中第六条第五款规定“ 凡随意在公共场所倾倒垃圾、私自陈放杂物者,必须及时打扫清理,否则交违约金 100 元”。此外,2021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第五条和第二十四条均涉及卫生公约在新时代的承继适用,彰显卫生公约在防治公共卫生事件中,既能传承历史与现实,又能关联共治与自治,还能发挥预防与治理。贵州省通过类似卫生公约防治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还广泛存在于贵州省的地方志、民族志、契约文书、苗疆碑刻、家谱族规、官府文告和流官游记等史料之中,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良好的传承基础。
二、贵州卫生公约大力推行的基础条件
第 1 页 共 3 页
首先,贵州省长期坚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就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学习宣传施行《民法典》的重大部署,对全省 88个区县深入开展《民法典》系列专题宣讲活动,有力提升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方法。贵州省有关机关、团体、单位还积极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 七进”,有效促进全社会对习近平法治思想重大意义、核心要义、科学方法的学深悟透、学以致用、学促实干。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全地域积极开展对被誉为市场经济基本法、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人民权利保障书的《民法典》宣讲活动,通过开展多主体、多内容、多方法、多途径地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为贵州省准确理解和适用卫生公约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其次, 《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 号)特别谋划推进健康贵州建设的若干系列举措,着力强调“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