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新华日报/2024 年/4 月/7 日/第 005 版深读
全省综合类三甲大医院数量居全国前十,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医院
还不多——
创建高水平医院,该如何加速破题?
本报记者 仲崇山
去年 4 月,我省正式启动高水平医院建设,计划三年投入 41 亿元真金白银支持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等 16 家医院创建高水平医院,力争打造一批国家级特色专科;“ 十四五” 期间,全省新建不少于 30 个国家级、300 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让更多疑难危重症患者在省内看病就诊。一年来,高水平医院创建成效如何?还应在哪些方面继续发力?
与北上广等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江苏医疗卫生资源总体来说比较充沛。数据显示,全省拥有综合类三甲大医院近 80 家,数量居全国前 10 位;还拥有南京儿童医院、南京脑科医院等一批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但与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北上广等地及部分兄弟省份相比,江苏医疗呈现“ 高原多、高峰少” 的态势,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医院还不多。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去年 11 月底发布的“ 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 显示: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 50 位的江苏医院只有 4 家。江苏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人民医院仅排全国第 24 位,南京鼓楼医院排第 25 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别居第 46 位、48 位。这样的排名非但比不了北京、上海、广州,就与成都、武汉等城市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我省迈入全国一流方阵的重点学科、专科,医疗机构里的医学大家、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还显得比较“ 稀缺”。目前在全国能拿得出手的重点专科学科,仅有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康复医学、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重症医学、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血液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的皮肤科。罹患疑难危重症的患者,远赴北京、上海等地就诊的比例依然较高。
据省卫健委介绍,我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将重点围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严重危害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防治,通过与国际国内知名医院、医学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诊疗技术协作攻关等,形成临床诊断治疗创新技术;组织实施重大疾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诊疗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创新或引进先进医疗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创建近一年以来,16 家医院奋力争先,紧紧瞄准医学发展前沿,通过诊疗技术协作攻关和新技术引进,加速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向高水平医院加速冲刺。目前 16 家建设医院正在开展国际或国内重大疾病防治领域首创性技术攻关 58 项,年度引进开展新技术项目 297 项,形成临床指南标准或专家共识成果 195 项,7 家医院病例组合指数提升,7 家医院四级手术率提升,11 家医院微创手术占比提升。在干细胞制剂、纳米分子诊疗技术、介入机器人研发、多基因预测抗抑郁疗效等重大疾病防治“ 卡脖子” 技术方面,取得了多个突破性和标志性成果。
关键要有高水平人才梯度支撑
专家认为,江苏高水平医院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离人民群众在省内更好诊治疑难重症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高水平医院创建工作仍需要在人才、财政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长久发力。
“ 一家医院形成的良好口碑、学科优势、人才队伍是个长期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最重要的一条是人才,高水平医院的建设需要有高水平人才梯度的支撑,包括领军拔尖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后备人才等。 ”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医药经济管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中
第 1 页 共 3 页
华教授认为,高层次拔尖人才是高水平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来源。目前江苏临床医学高峰人才数量明显不足,以江苏省人民医院为例,截至 2023 年底,该院有两院院士 1 人、长江学者 2 人,与国内一流医院相比尚有不小差距。
“ 特别是在中青年骨干人才方面,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 王中华说,医学教育与临床需求脱节、医学人才素质与岗位需求分离等这些持续性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将直接影响到高层次人才的成长与培养。
王中华教授认为,医学科技创新是高水平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驱动力,高水平医院建设中要高度重视临床研究与创新成果转化,要由临床型逐步向研究型医院转型发展。目前,我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