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解放日报/2024 年/1 月/8 日/第 001 版
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
——访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X组书记、局长方世忠
本报记者 李君娜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三个维度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市文旅部门负责人,对此如何理解?
方世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文化软实力建设是领先战略、高阶竞争,对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具有“ 加速器” 作用。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托付上海的重要战略指向和鲜明实践方向。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
一是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上海作为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更需要我们坚持以弘扬城市精神品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贡献。
二是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内在条件。 增强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 有利于全面提升上海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从“ 建设” 到“ 建成” 的跨越,更需要我们在聚焦建设“ 五个中心” 重要使命的同时,充分发挥文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作用,进一步做强“ 码头”、激活“ 源头”、勇立“ 潮头”、抢抓“ 势头”,让文化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策源的内在驱动、高端产业引领的重要领域、开放枢纽门户的核心引力。
三是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是上海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文化对话、 合作与竞争的底气所在。从全球发展大背景看,大国关系越来越体现为软实力的较量,越来越体现为中心城市软实力的比拼。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我们发挥好上海作为文化建设高地、中华文明展示窗口的重要作用,强化国际传播叙事能力,通过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努力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积极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强化“ 以物论史”“ 以史增信”
记者:去年暑期,上海博物馆推出的“ 何以中国” 系列第二展成为现象级大展,也让我们见识到 6000 多年前的古代上海。上海更是X的诞生地,革命文物资源数量众多。作为文物部门负责人,对传承城市文脉、赓续红色血脉,有哪些考虑?
方世忠:“ 何以中国” 是上海重磅打造的文物考古大展系列品牌,旨在联合全国文博界,通过考古实证,更好探究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上海不仅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面,她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 6000 多年前的崧泽文化,到 1000 多年前的青龙古港,再到 150 多年前的长江口二号古船,以及近现代 3200 余处代表性建筑,延续着城市数千年文明的发展脉络,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构成。上海更是X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612 处红色资源和 2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见证着伟大建X精神的孕育与发展, 浓缩着中国共产X百年来的奋斗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特别强调,要注重传承城市文脉,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践行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红色资源,是上海文化人无上光荣的重要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下一步,我们要坚持以物论史、以
第 1 页 共 3 页

史增信,重点做好两篇文章:
一是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作为X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始终是上海文化的鲜明底色,是上海文化的根和魂,也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和江南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更加凸显红色文化,大力推进“ X的诞生地” 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文艺创作工程、文博展示工程,办好“ 中共中央在上海” 革命文物展,推出“ 红馆铸魂” 大思政课,引导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二是着力推进文明探源。我们要加强文物考古阐释、工业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