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山东商报/2024 年/1 月/30 日/第 013 版文旅周刊
乡音乡情乡韵中的年俗年味年景
齐风鲁韵,激活乡村文旅一池春水
山东商报· 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庆英
又是一年年关近,年味又成了人们聊天时的高频词。人人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了,却也“ 口嫌体正” 亦步亦趋地追寻着年味,忙忙活活中烘托着年的气氛。因为,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仪式,回家,是人生中最浓烈的情感。在 2024 春节乡村文化旅游节期间,山东商报· 速豹新闻网记者,行走山东 4 市 9 区县,跨越千余里,在一个个大集、一场场民俗表演、一处处乡村风景里,听乡音、感乡韵、忆乡情,观年俗、赏年景、品年味;在热闹喧腾的齐风鲁韵中,见证集吃喝玩乐游购娱于一体的乡村文旅市场生动场景。
“ 大集” 乡音里的年俗
黄河大集、非遗大集、惠民大集⋯⋯回村过大年,最热闹喧腾的,当属各式各样的大集。既可一站式购齐年货,还有赏心悦目的非遗精品一饱眼福,迎面而来的乡音问候或叫卖,更是瞬间拉近了与家乡的距离。
行走在聊城东昌府区道口铺大集上,道路两边摊位连着摊位,各色物品应有尽有。碧绿鲜嫩的韭菜,水灵灵的黄瓜,香喷喷的卤肉熟食,一尺多长的馓子,现场制作的各色传统糕点,鲜艳亮丽的新衣服,充满童趣的玩具,地瓜、花生、苹果、沙糖橘、牛奶草莓、肉、蛋、奶、各种各样的调味料以及虎头帽虎头鞋等当地非遗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前来赶集的村民络绎不绝,或彼此寒暄,或各自挑选所需。大集的尽头,一场“ 沙书送福” 表演,更是赢来阵阵喝彩。来自聊城当地的著名沙书艺术家魏翌海用盐和小米为墨、 以手为笔、 以大红地毯为纸, 撒写下 “ 福回道口铺过大年⋯ ⋯ ” 的祝福,红白黄三色交织,甚是好看。“ 盐代表白银,小米代表黄金,写在红地毯上意味着黄金白银遍地,既有意义,也很美观。”
作为文化大省,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孕育了山东大地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舞龙舞狮、杂技曲艺、踩高跷、耍皮影、唱大戏、扭秧歌、剪窗花、挂年画、贴春联等春节习俗各具特色。除了采购年货外,在各地的大集上,精彩纷呈的民俗表演更是将过大年的喜乐氛围推向高潮。无论是独具特色的兖曲,高亢激越的山东梆子,还是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出“ 好戏”,锣鼓声声、欢声笑语中,洋溢的不仅仅是一时一地的欢乐,更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幸福。
而在淄博八大局、泰安边院村等地大集上,各路书法爱好者汇集一处,挥毫泼墨,写春联、
送福字,不仅引得众人驻足欣赏,更是吸引当地居民排队领“ 福”,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
从淄博高青县到聊城道口镇再到泰安边院村、砖舍村⋯⋯一路走来,山东各地乡村大集已各就各位,在人来人往、人声鼎沸中,浓浓的年味渐渐弥漫开来。在这里,乡音乡情汇聚,年俗年味最浓。
“ 一桌好饭” 里的年味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年夜饭,无论丰简,都是对一年辛苦最好的犒慰,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仪式感。而齐鲁大地上,物产丰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道风物与美味,诱惑着人们的味蕾,牵引着游子回家的脚步。
以四碟八碗十六盘为代表的田横家宴,以糖醋黄河鲤鱼、千张肉、冰糖肘子、清汆丸子等为代表的高苑大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