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刘 鲁 等 | 文 旅 创 新 发 展 与 美 丽 中 国 第 39 卷 2024 年 第 12 期
引用格式: 刘鲁, 王建英, 张舒宁, 等. 文旅创新发展与美丽中国——2024《旅游学刊》 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综述[J]. 旅游学刊, 2024, 39(12): 141- 149.
文旅创新发展与美丽中国
——2024《旅游学刊》 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综述
刘 鲁1, 王建英2, 张舒宁2, 吴巧红1
(1.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北京 100101; 2.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 要] 为深入学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推动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 推进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发展环境, 助推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进程, 并加强旅游学界与政府管理部门及业界的沟通和交流, 2024《旅游学刊》 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以 “文旅创新发展与美丽中国” 为主题, 讨论文旅创新发展的结构与方向, 分析美丽中国建设的机制与实施, 探索两者的战略互动与路径, 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建设赋能助力。
[关键词] 学刊年会; 文旅创新发展; 美丽中国; 文旅产业体系[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006(2024)12-0141-09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4.12.013
2024 年10 月24—27 日, 由北京联合大学、 华侨大学主办,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刊》 编辑部共同承办的 “2024《旅游学刊》 中国旅游研究年会” 在福建厦门召开。近1200名旅游学届和业界人士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会议以 “文旅创新发展与美丽中国” 为主题, 讨论文旅创新发展的结构与方向, 分析美丽中国建设的机制与实施, 探索两者的战略互动与路径, 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建设赋能助力。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旅游学刊》 主编严旭阳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雷
兴山教授在致辞中表示, 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我国文旅产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 文旅产业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 统筹推进传统业态升级和新型业态发展,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当前, 中国旅游学界正在积极地推动旅游专业学位博士点的增设, 北京联合大学将和学界的朋友们一起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的旅游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共同努力推动旅游专业学位博士点的成功设置。雷校长还表示, 作为旅游学术会议的主办方, 肩负着推动学术交流和研究创新的使命, 希望通过学术会议, 汇聚各方智慧, 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以文旅创新发展共筑美丽中国。华侨大学校长吴剑平教授介绍了华侨大学的基本情况, 总结了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学科成立发展40 年在特色优势学科、 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建设水平、 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成长历程, 并肯定了此次年会以 “文旅创新发展与美丽中国” 为主题的深远意义。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办单位之一, 华侨大学将继续发扬
“会通中外, 并育德才” 的办学精神, 秉承 “为侨服务, 传播中华文化” 的办学方针,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探索文旅创新发展新路径。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欧星表示,《旅游学刊》 年会是国内旅游学界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 在推动旅游理论研究、 学科建设与建言咨政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获得了社会各界
[作者简介] 刘鲁 (1984—) , 女, 四川中江人, 博士, 编辑, 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 E-mail: pkushirley@163.com; 王建英 (1984—) ,女, 山西应县人, 博士, 教授, 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 旅游目的地管理; 张舒宁 (1995—) , 女, 辽宁开原人, 博士, 讲师, 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 旅游信息与数字化; 吴巧红 (1967—) , 女, 贵州玉屏人, 副编审, 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 老年旅游、 旅游教育, E-mail: wqhlyxk@126.com,通讯作者。
的广泛关注和肯定, 此次年会将进一步推动学界理论与实践创新。希望与会专家常为福建建言献策,助力福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 全面做强、 做大和做优文旅经济, 切实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会长保继刚教授致辞, 他讨论了全球旅游业的复苏情况和中国
⋅ 141 ⋅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旅 游 学 刊 第 39 卷 2024 年 第 12 期 Tourism Tribune Vol. 39 No. 12,2024
旅游业的战略地位, 同时强调了旅游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随后, 保继刚回顾了中国旅游发展的历史阶段, 根据不同时期研究价值取向差别, 可划分为理想主义阶段、 现实主义阶段、 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并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阶段。而改革开放至今, 中国旅游供需关系的主要矛盾经历了数次转换, 旅游供需关系划分可为4 个阶段: 观光旅游主导阶段、 旅游供需多元化阶段、 旅游日常化阶段、 旅游供给侧改革阶段。最后, 他呼吁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 希望旅游研究者实事求是, 追求学术标准, 专心思考, 以期旅游科学研究的春天能够结出硕果。
1 主题报告
1.1 主题报告 (一)
主题报告共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由青岛大学商学院马波教授主持。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雷兴山教授作了题为 《考古周原》 的主题报告。雷兴山通过生动形象的考古图片, 展示了考古学在认识历史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 随着先周文化和周文化的深入发掘, 未来希望推动以周原遗址、 周公庙遗址为核心的大周原遗存早日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存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也为当代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雷兴山进一步强调, 周公庙遗址的考古工作开启了西周考古与历史研究的新篇章。这些考古发现不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研究资料, 还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特别是西周甲骨文的发现, 从不足1100 字增加到近2600 字, 极大拓展了历史文献的基础。他还指出, 考古不仅延展了历史的时间轴线, 还增强了历史的可信度, 生动重现了历史场景, 更凸显了中华文明作为民族独特精神标识、 文化根基、 全球华人纽带与文化创新宝藏的重要地位, 也为中国文化旅游的创新和国际推广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和重要依据。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先生作了题为 《中国旅游: 下半场, 新开篇》 的主题报告。魏小安在报告中指出, 自1978 年至2018 年, 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上半场的发展, 历经行政和市场的磨合期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后, 现已迈入下半场。在这一新阶段, 中国旅游的发展背景、 格局、 市场与模式均发生阶段性变化, 未来将更注重高质量发展, 提升行业的快速响应能力与整体效益。魏小安认为,中国旅游业过去面临企业实力不足、 效益不高、 质量不优、 结构失衡和人才缺乏5 大问题, 这些问题亟
须在转型升级中逐步解决。2023 年起, 中国旅游业进入下半场的开篇阶段, 市场逐步恢复、 新产品层出不穷, 网红效应拉动消费, 同时西部地区的崛起推动了行业的均衡发展。然而, 消费能力下降、 市场多元化、 传统供给模式崩溃、 旅游投资减少, 以及就业和收入降低, 使旅游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下半场, 他强调旅游业需关注跨界融合发展, 推动新兴业态, 展现城市集聚效应, 凸显交通和区位优势,为未来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明确方向。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作了题为 《“旅游中国” : 新时代旅游研究的范式转型与价值转向》的主题报告。孙九霞首先阐释了新时代的旅游现象: 产业层面的跨界融合、 社会层面的多元群体共居、 文化层面的多元文化杂糅、 治理层面的多主体协作, 并指出旅游研究面临研究边界在哪里、 学科视域是什么、“引进来” 或 “走出去” 等新学术挑战。她详细论述了中国旅游研究中的结构论、 表征论、效用论, 并提出了通过旅游观察社会变迁以及通过社会视角审视旅游发展的两种研究路径。最后, 孙九霞指出,“旅游中国” 已演变为一种研究范式, 并深入阐释了这一范式的内涵、 三重转换、 超越传统研究对象、 突破现有论证模式以及其四重理论关注点。
1.2 主题报告 (二)
主题报告第二环节由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邹永广教授主持。华侨城 (深圳) 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X委书记、 总经理张树民作了题为 《当前中国旅游投资的几个核心现实问题及学术研究思考》 的主题报告。首先, 张树民对新时代背景下的行业观察阶段进行了阐述, 指出这一时期促成了新的思维模式、 任务、 需求的转变、 供给力量以及要素的重新组合, 并强调了对新投资逻辑进行总结的紧迫性。其次, 他从现实出发深入分析了旅游投资所遭遇的核心问题, 这些问题具体包括开发的边界、 资金获取的途径、 投资主体的确定、 宏观激励机制以及人才引进策略。最后,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学术研究思考和研究路径, 强调企业研究是宝贵的资源, 以及基础研究工具的重要性,并鼓励业界不断涌现与旅游行业 “新质力” 所适配的“新思维” 和“新设计”。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黄潇婷教授作了题为 《旅游行为研究的实验化转向》 的主题报告。黄潇婷首先阐释了旅游行为研究的4 种范式: 实验范式、 理论范式、 数学模型范式和大数据范式, 并从本体论、 认识论和方法论视角分别解释旅游行为研究
⋅ 142 ⋅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刘 鲁 等 | 文 旅 创 新 发 展 与 美 丽 中 国 第 39 卷 2024 年 第 12 期
的理论范式及其主要贡献和局限。随后, 她从旅游行为实验的研究对象、 基本逻辑、 操作过程、 方法关键等方面, 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实验研究方法 “引入-范式形成-转向” 的发展阶段。最后, 黄潇婷探讨了旅游行为研究实验化转向问题, 认为实验化转向的意义是 “第三类知识的生产” 。预测旅游行为研究实验化转向为从模仿应用到范式建构、 从理论证伪到理论建构、 从单一实验到混合方法、 从模拟仿真到因果预测。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谢朝武教授作了题为
《安全视野下的旅游世界: 运作逻辑与研究进展》 的主旨报告。首先, 谢朝武讲述了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发展40 年以及旅游安全研究24 年的历程, 强调了旅游安全研究已形成涵盖旅游者安全管理、 旅游企业安全管理、 旅游风险管理、 旅游危机管理、 旅游应急管理等完整的研究体系。随后, 他阐释了旅游安全和旅游世界的关系, 认为旅游安全世界的运作逻辑包括 “国家意志: 统筹发展与安全战略”“产业导向: 产业安全与韧性成长”“个人需求: 人身、 财产、心理安全” , 而旅游安全世界的治理对象由风险、 事故和事件构成。最后, 谢朝武基于日益成熟的旅游安全研究体系,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表示可进行研究对象拓展、 研究逻辑创新、 研究情境丰富以及研究阶段综合考量。
2 圆桌论坛
为了深化与业界的沟通交流, 加强对旅游教育和学科发展的支持, 特设 “文旅创新发展与美丽中国”“旅游场景化与消费升级”“旅游教育与学科未来——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 3 个圆桌论坛, 邀请业界精英与专家学者展开对话。
2.1 圆桌论坛 (一)
第一场圆桌论坛由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章锦河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金元浦教授, 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旅游学刊》 执行主编张凌云教授,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张朝枝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教授, 票付通创始人/CEO 苏万生主任围绕 “文旅创新发展与美丽中国” 展开讨论。
金元浦从山水的美学和山水的诗学相结合, 提出了大地美学, 从大地美学来解读美丽中国建设实际上是为全球发展做了一个示范。同时, 他提出了通过业态创新、 加强科技支撑以及重视公共文化资源等策略来突破当前的局限。张凌云提出了非惯
常环境对旅游的意义是重大的、 旅游是时间的函数、 旅游是空间的函数、 人工智能时代旅游可能比其他产业更有机会同时也充满挑战4 个观点。他强调了非惯常环境下的研究对旅游学的重要性, 包括非惯常环境的影响和新场景的打造, 讨论了旅游与环境、 心理学、 行为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提出了旅游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强调了价值共创在空间共同进入中的作用。张朝枝从创新和美丽两个层面对主题进行探讨。在创新方面, 张朝枝提出了由谁来创新的问题, 并从个人、 社群、 企业层面进行了回答。他还谈到了美丽是可以建构的, 美丽的两个层次: 一个是长得美, 另一个是想得美。宋洋洋围绕主题提出了3 个观点: 第一, 创新主要是文旅融合方式上的创新;第二,现在的商业逻辑在发生变化; 第三, 现在的消费逻辑在发生变化, 要从去中心化、 去标准化、 去内容化方面着手, 更多的是强调情绪价值。苏万生围绕主题提出了大数据的两化——资产化和产品化。
2.2 圆桌论坛 (二)
第二场圆桌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曾博伟教授主持。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