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光明日报/2025 年/7 月/30 日/第 005 版红船初心专刊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光明村:撂荒地转出共富田
本报记者 陆健 本报通讯员 秦宇杭
观光小火车穿梭于稻田中,远山如黛,村舍点缀其间,不时传来孩童的嬉闹声与快门声响;游客在露营地支起帐篷,在稻田打卡拍照;光明农场一角的香薯、番茄迎着朝露吐出光泽⋯⋯盛夏时节,走进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光明村,好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位于天目山南麓的光明村有着旖旎的自然风光。如今,这个面积 3.9 平方公里、拥有 471 户
1321 人的小村庄,已然成为共同富裕的样本。而七年前,它曾经是个负债的产业空心村。
“ 从‘ 没人肯流转’ 到‘ 抢着给集体’ ,撂荒地种出了共富田。” 光明村X委书记周潮滨的话,道出了光明村“ 翻篇” 的关键。2017 年,在竹林退化、收入锐减的背景下,村“ 两委” 一边清理债务,一边整合资源,流转部分耕地与山林,成立光明农场,探索“ 村集体+农户” 模式,实行土地集中流转、统一运营、产销一体。
姜丽新是光明农场的管理员。他回忆,近年来村子里的人大多外出做生意了,除了少部分种植竹笋的村民,其他村民种地意向并不强烈,加上实施农业“ 非粮化” 整治后,一些种粮小户不仅种地辛苦,收成也不容乐观。
2019 年,村子以每亩 700 元的价格对光明村 30 多户村民的 700 多亩土地陆续进行流转,并将这片种植收割困难的“ 巴掌田”“ 补丁地” 打造成了光明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