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贵州法治报/2024 年/1 月/3 日/第 002 版要闻
弘扬“ 红八连” 精神 续写“ 火焰蓝” 荣光
——记遵义市遵南大道消防救援站
记者 程星
始建于 1979 年的遵南大道消防救援站是遵义市第一批成立的消防队伍,以守护一方平安为己任,服务一方百姓为天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乌江河畔“ 红八连”。
近 10 年来,消防站荣立集体三等功 3 次、全省优秀X支部班子、全省警营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省先进消防站等各类荣誉 80 余项,并成功创立省级青年文明号。
改制转隶五年来,遵南大道消防救援站戎装虽改、初心不变,传承“ 红八连” 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充分发挥新时期消防救援主力军作用,续写“ 火焰蓝” 新荣光。
烈火熊熊显英雄本色
凌晨 1 点过,天降大雪,夜色漆黑。
遵南大道消防救援站的救援车辆呼啸着疾驰而出。一户民房着了火,救援时间争分夺秒。
火焰已经从四楼的窗户往外蹿,浓烟滚滚。“ 外部出水控火,内攻搜救⋯⋯” 20 人组成的救援组分工协作开战。“ 什么也看不清,只能蹲在地上一点一点摸索,用热成像仪搜寻⋯ ⋯ ” 特勤班副班长向胜利参加了这场救援,不到十分钟,在烈焰火光中他和队友成功搜救出被困 3 人。
作为先期到达的第一批救援队伍,遵南大道消防救援站消防救援人员兵分两路。一组用水炮
压制火势,一组直接进入火场侦察火情。
三名消防员组成突击队,冒着危险穿越火线,用无齿锯拆开重重铁网栅栏,开辟出进攻路
线⋯⋯
消防站是辖区百姓的平安守护人,也是遵义其它区域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的钢铁增援力量。
遵义余庆县银白高速一辆车载 25 吨液化气的槽罐车起火,一旦爆炸杀伤力将波及数公里。
消防站接到调令出动增援。
罐体燃烧火焰目测有 30 多米高,随时有爆炸的可能。起初救援组在 2 公里外用无人机进行侦察,但浓烟滚滚,根本无法看清火场情况。
“ 要找到起火点,唯一方法就是靠近车身。” 作为灭火机器人操作手,遵南大道消防救援站灭火救援一班班长姚杨操纵机器人靠近槽罐车。机器人遥控距离极限为 500 米,现场又有牛群不时将机器人身上的水带撞掉,不得不上前连接。此时,姚杨离车身距离最近时仅 20 多米。在极度危险的区域,历时近半小时,他成功找到起火点。
赤水市天台镇,一场山火熊熊燃烧,正向山下蔓延。消防站派出 8 人增援。“ 用的都是大型号水带,冲劲特别大!” 消防员蔡乐回忆,他站稳脚步用力抱住水枪,水龙喷涌而出,强大的水压差点把他整个人甩出去,而身旁就是悬崖峭壁。
用水龙打压凶猛的火势; 挖隔离带阻止火势蔓延; 用灭火拖把扑灭阴燃火堆⋯⋯ 24 小时扑救,
累了就倒在地上休息一会,大家连续鏖战数日直到山火熄灭。
烈火熊熊显英雄本色,赴汤蹈火为一方平安。遵南大道消防救援站的指战员在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中奋勇前行。面对烈焰火光,他们始终是冲锋在前的“ 逆行者”。水枪是他们的“ 武器”,云梯是他们的“ 翅膀”,以火为敌、冲锋在前,危难时刻显担当。
瞄准目标转型升级
“ 一名女子上山割猪草跌落 30 米深洞穴受伤,一人下去救援不成,两人都被困住。” 这是遵
第 1 页 共 3 页
南大道消防救援站的一次洞穴救援现场。
“ 洞口荆棘密布,洞穴较深无法直接到达,要用绳索救援。” 救援组到达现场侦察后,立即决定利用救援车辆和周边大石为支点,搭建起绳索救援系统。
消防站站长陈江毅和姚杨作为先锋,利用绳索携带救援装备器材进入洞内开展救援。 “ 很明显看到,女子的手臂已骨折⋯⋯” 两人利用夹板对受伤女子手臂进行固定。随后,将受伤女子抬进多功能担架固定,由上方救援人员一点一点拉动绳索上升担架。
“ 岩壁湿滑不平,要随时调整救援绳索拉升方向和力度,避开障碍物。” 经过 1 个多小时的紧急救助,成功将两人救出洞穴,
除了灭火救援,遵南大道消防救援站还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