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上海法治报/2024 年/3 月/20 日/第 A01 版
探索“ 家门口” 信访解纷的“ 徐汇样本”
记者 季张颖
【概要】
徐汇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南部,占地面积 54.93 平方公里。区内下辖 12 个街道 1 个镇,共有 306 个居委会。由于建设发展起步早,辖区内老旧小区密集,基层矛盾纠纷多发易发。
去年以来,徐汇区结合“ 15 分钟社区公共服务空间” ——“ 生活盒子” 的建设,陆陆续续设立不少“ 信访解纷服务站”。这些“ 小小窗口”,成为徐汇区探索“ 家门口” 信访和解纷服务体系的现实写照。
结合区情区况,徐汇区想要通过这些“ 窗口” 解决什么问题?在打造具有徐汇特色的“ 家门口” 信访和解纷服务体系过程中,又是如何深化服务供给,延伸家门口信访服务的触角?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徐汇区,对话徐汇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习挺松。
“ 家门口” 的信访和解纷平台,是徐汇践行“ 枫桥经验” 的生动实践。——徐汇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习挺松
记者:作为徐汇区“ 家门口” 信访解纷的实体化服务站点,“ 信访解纷服务站” 扮演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角色?徐汇区又为什么要将这些窗口设在百姓的“ 家门口” ?
习挺松:过去,我们一直讲“ 小事不出居委、大事不出街镇”,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其实需要“ 最后一公里” 的矛盾化解机制。所以我们就在想,怎么把信访延伸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去?
去年正好是纪念“ 枫桥经验” 60 周年,而当下徐汇区又恰好在做 15 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的提升工作,在各街镇片区建设了不少“ 生活盒子”,把日常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都装到“ 盒子” 里,它主打的就是“ 为民服务”,对于老百姓而言,这其实也是一种“ 送上门” 的群众工作。
因此,我们想到把“ 信访解纷服务站” 同样嵌到“ 生活盒子” 里去,为社区居民提供建议征集、信访接待、纠纷调解、解忧帮困、心理咨询、法律服务等“ 一揽子” 服务,让老百姓在“ 家门口” 用餐、配药、文体活动之余,就能够便捷地反映诉求、提出建议、获得帮助、化解矛盾。
记者:从建设“ 家门口” 的信访解纷服务站,到真正深入群众,让矛盾纠纷解决在一线,您提到的这“ 最后一公里”,徐汇区是如何打通的?在打造具有徐汇特色的“ 家门口” 信访解纷服务体系过程中,徐汇区又是如何织好多元解纷的这张网?
习挺松:每一个信访解纷服务站背后,为它支撑的力量是很多的,这些不同的力量构建起了
信访源头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
首先,各个街镇以片区为单位,充分发动退休X员、社区贤达等志愿者力量,组建信访调解
员队伍,他们负责排查社区居民诉求,掌握第一手资料,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情报收集的盲区。
在这基础上,我们也整合了各种资源下沉到里面。比如法院有“ 甘棠树下” 社区法官工作室,检察院有“ 汇心工作室”,司法局有“ 解忧法空间”,公安有社区警务工作室,还有律师、两代表一委员、心理咨询师,等等。这些多元解纷的力量都在向片区的信访解纷服务站整合。
对于“ 家门口” 收集问题和信访诉求,我们也有一套分级分类处置机制,同时实行清单制,居委会有居委会的清单,片区有片区的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