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厦门日报/2024 年/2 月/7 日/第 A06 版都市新闻
2024 年厦门应急管理这样干
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本报记者 刘艳 通讯员 廖鹏燕
从 2022 年起,每年一开春,厦门应急管理系统的“ 一把手” 们,便会在本报齐刷刷亮相,晒成绩、晾问题、思奋进、提干劲。这种“ 晾晒”,是压实责任、传导压力的方式,是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的体现,更是新的一年互补互促、凝心聚力再出发的冲锋。
2 月 5 日,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交流 2023 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情况,安排部署 2024 年应急管理重点工作。击鼓催征再出发,奋楫扬帆启新程。新的一年厦门应急管理系统谋划了哪些新思路,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动作?今日,本报再次聚焦应急管理系统,带您了解他们的新年打算及发展举措。
应急管理工作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应急管理人则是“ 挑担子的人”,一头担着X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一头担着千家万户的安全和幸福。
他们如履薄冰、慎终如始,夯基础,建制度,揪隐患,不断筑牢安全防线;他们枕戈待旦、无畏逆行,抢险救灾,冲锋在前,夜以继日奋战在风雨前线;他们锐意进取、守正创新,积极构建“ 全灾种、大应急” 的应急管理新体系、新格局,各项职能从“ 物理相加” 到“ 化学反应”,以“ 厦门答卷” 为全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 大考” 作答。
全年 365 天、每天 24 小时值守,时刻保持应急状态,随时应对各类突如其来的灾害事故— —厦门应急管理人始终奋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当好X和人民的“ 守夜人”。
2023 年,厦门应急管理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应急厅的有力指导下,全力以赴管控风险隐患、应对突发灾害,全市安全形势平稳可控,全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下降 24.4%和 12.3%,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连续 5 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 双下降”;未发生森林火灾;有效防御“ 杜苏芮”“ 苏拉”“ 海葵” 等对厦门造成较大风雨影响的台风和 38 次暴雨过程,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
这一年,厦门应急管理系统“ 智慧应急” 体系建设、防汛防台风、“ X建+应急管理” 等 37项工作获得省市肯定;森林防灭火、行政许可审批、危化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作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陆海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入选应急管理部“ 良好实践” 典型案例。
2024 年是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施“ 十四五” 规划的关键一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机制,用智慧化手段提升消防等应急救援能力,争创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市。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厦门市应急管理局提出 2024 年工作目标:安全生产方面,全市继续保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 双下降” 态势,亿元 GDP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008 以内,有效防范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年均因灾死亡率控制在每百万人口 1 人以内;应急救援方面,持续建强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加强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短时高效的救援网络,不断提升各类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接下来,厦门应急管理系统将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牢牢把握固本强基主题,坚持以“ 五个一” 为主线,全面抓实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能力、管理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
第 1 页 共 8 页
实战砺兵 护航发展
坚定走好应急管理新时代赶考之路
——专访厦门市应急管理局X委书记、局长兰贵兴
2 月 5 日,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结束后,市应急管理局X委书记、局长兰贵兴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就大家关心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春节安全部署等话题一一解答,解码厦门如何构筑安全发展环境。
谈体会
如履薄冰的敬畏感
记者:您在应急管理战线已数年了,请问现在的感受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兰贵兴:我是 2021 年加入应急管理战线,2 年多来,干得越多,了解得越细,心中的压力就越大,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敬畏感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
下个月,市应急管理局就成立 5 周年了。5 年来,应急管理很多工作从无到有,取得积极成效。到去年,厦门连续 5 年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 双下降”,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应急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一些行业领域事故时有发生,新业态新领域不断涌现,高温、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频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这对安全监管、灾害防范和抢险救援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谈责任落实
厘清 19 类 60 项新业态监管职责
记者:连续 5 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 双下降”,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兰贵兴:一个很大因素,是责任的落实。有的领域是新兴领域,还没有部门管;有的看起来“ 大家都管”,但最后变成“ 谁都不管” ⋯ ⋯ 我们花了很大力气,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明晰各级各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近两年就制定了 25 份制度机制性文件。
剧本杀、密室逃脱、民宿⋯⋯这些新业态,谁来监管?不久前,我们率先在省内出台文件,明确新兴行业和交叉领域的职责分工。这份文件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不断与相关部门沟通、碰撞。最后按照“ 谁主管谁负责、谁牵头谁负责、谁靠近谁负责” 的原则,对 19 类 60 项新兴行业及交叉领域的监管职责进行了明确,进一步消除安全生产监管盲区和死角。同时,我们对涉海涉渔领域、消防安全的监管职责也进行了明确。
责任明确后,就要不断压实。我们建立全国全省一盘棋响应、事故复盘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等一系列工作机制,通过督查、约谈、通报、事故责任倒查等各种手段,对属地政府和部门开展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服务。
其中,事故复盘评估,主要调查部门监管责任有没有具体落实,查完后进行通报。这个过程,是顶着压力推进的。“ 能不能不通报?”“ 能不能不发给书记、区长?” 面对这样的声音,我们的态度很坚定,既然查了,就要通报,以形成威慑力,并且不能打折扣。
针对生产安全事故,我们加大事故责任倒查,2022 年有一起事故,追究刑事责任 2 人,问责人员包括多家企业主要负责人。事故的处理,在建筑行业引发了很大的触动。一家大型企业的负责人感触很深,原来,企业出了事故,往上追责要追到法人代表、董事长。为此,这位负责人特别在安全管理部门增设了多名管理人员,并专门研究如何做好安全生产管理。
谈专项整治
“ 小切口” 整治精准发力
记者:去年厦门开展了不少专项整治,成效如何呢?
兰贵兴:我们在统筹推进全市性多行业的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 2023 行动的基础上,对我市事故多发易发领域对症下药,开展精准整治,将“ 面上” 行动和“ 小切口” 整治结合起来。
比如,通过开展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整治,我们摸清了全市 4 万多个有限空间底数,逐一建档纳入监管, 同时推动组建国有有限空间管理企业和施工队伍, 提升作业人员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
第 2 页 共 8 页
专项整治效果显现,从 2012 年至 2022 年这十余年间,厦门有限空间作业亡人事故频发,去年做到“ 零事故”。此外,我们还针对企业作业风险大的环节部位开展专项整治,突出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 三合一” 场所、焊接与热切割、电气焊作业等,有效防范事故发生。
谈创新监管
交叉检查新模式助力监管全覆盖
记者:我们注意到,去年厦门试点交叉检查模式,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兰贵兴:随着经济发展,厦门企业不断增多,甚至有的一个街道就有上万家企业,怎样做到监管全覆盖?为此,我们在同安区机械行业探索开展交叉检查,形成“ 政府搭建平台、专家精准服务、企业互学共助” 的监管新模式。刚开始,有的人有抵触情绪,发出“ 抱怨” ——“ 我为什么要检查别人的企业?” 但试点一段时间后,大家看到了成效。你天天在自己企业,很难看到问题,别人来查,则很容易就能发现。交叉检查,既有助于发现问题、发现隐患,也进一步推动不断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升。今年,我们将在其他一些行业复制推广。
谈应急救援
厦门“ 数字应急” 建设走在前列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厦门“ 数字应急” 建设的情况?
兰贵兴:厦门“ 数字应急” 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走在前列。2022 年 9 月,厦门市应急指挥中心启用。最开始,我们心里没底,指挥中心的平台和系统到底能好用到什么程度?但是去年经历“ 杜苏芮” 台风防御的考验后,心里踏实了——当遇到突发事件时,应急指挥中心的运转是经得起考验的,我们通过应急指挥中心能够实时掌握了解 17 个部门的系统数据,为整个防御部署、力量调动以及物资配备等指挥调度和决策部署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厦门应急救援力量,在全国也是名声在外。
兰贵兴: 我仍然记得, 刚开始接手应急管理工作时, 心里比较茫然—— “ 应急救援, 怎么救?没队伍啊。 ” 这几年来,我们通过一些工作机制,逐渐把国家力量、市直部门的各种力量、社会力量整合起来,打造了一个海陆空救援的新格局,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和救援能力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做到了心中有数。
当前,厦门有 10 多支市级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指挥中心每天“ 叫应”,确保需要的时候,队伍能够随时派上用场。我们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将社会救援队伍纳入应急救援体系,充分发挥民间救援队伍力量,守护群众安全。根据厦门特点,我们还建立 10 个应急救援直升机起降点,包括鼓浪屿、会展中心、军营村等。去年 11 月份,一名男子在天竺山上摔伤,最后是采用直升机救援,成功将其转运至医院。
谈春节安全
每天对重点领域开展暗访检查
记者:春节马上到来,春节安全工作做了哪些部署?
兰贵兴:春节安全工作,我们主要针对节日特点进行部署,包括加强风险研判、开展安全检查、做好值班值守和应急准备等等,14 支应急救援队伍、480 余名救援人员将时刻保持应急待命状态。
群众过节,我们过关。在岗位上过节、过年,是包括我在内的应急管理人的常态。春节期间,全市应急系统实行 24 小时领导在岗带班和值班员在岗值班制度,市级层面实行领导双岗带班,全局干部职工分 9 组轮流备勤,每天两轮次,对人员密集场所、交通枢纽、景区景点和各区节日期间安全工作开展暗访检查。
盘点 2023
除隐患: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 2023 行动,率先全省成立综合督导专班,并组织隐患判定和监管执法工作培训 1000 余场、培训人员 1.3 万人次。其间,全市各领域排查整改重大事故隐患 3518 个。
第 3 页 共 8 页
重防范:2023 年,全市共启动应急响应 11 次(防台风 4 次、防暴雨 7 次),打赢了应对台风暴雨的防御战持久战,实现了“ 人员零伤亡、财产少损失” 的工作目标。
抓数智:建成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建成森林防灭火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建成市级应急管理移动执法系统,开发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建成省、市、区全覆盖的应急通信专网,建成全市应急指挥信息网。
提能力:建立森林消防队伍年度训练考核工作制度,组织第三届森林消防队伍业务技能大比
武活动;设立中国救捞协会培训点;建设 2 个市级应急训练基地,打造应急社会力量的孵化基地。
夯基础:在全市 45 个镇(街道),545 个村(社区)开展基层防汛能力标准化建设,打造基层“ 第一道防线”。全市 584 家危险化学品企业、77 家烟花爆竹批发零售店等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完成安责险投保工作。
聚合力:持续推进“ 五个一百” 公共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实行第三轮巨灾保险,全年共赔付暴风、暴雨、雷击、火灾等灾害损失 956 起 108.6 万元;加大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力度,发出单笔最高奖励 2.25 万元。
强服务:深入推进行政许可审批改革。当好项目建设推进员、安全发展守门员、政策法规宣传员、 服务群众勤务员。 简化压缩行政审批、 特种作业考试发证流程和时限。 审批办件时限从 3.18个工作日压缩至 1.45 个工作日。组织特种作业人员考试 932 场、41639 人次,同比增加 30.37%。
勤调研:大力弘扬“ 四下基层” 等优良作风,市应急管理局领导班子、各处室单位负责人深入一线调研近 60 场次,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带动一批办实事项目落地见效。
展望 2024
2024 年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围绕“ 五个一” 开展,其中在落实上级统一部署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我市实际特点和应急需求的厦门特色项目建设。
统筹推进安全生产“ 一盘棋”。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