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西安日报/2024 年/2 月/29 日/第 003 版瞰市域
打通“ 最后一公里” 筑牢“ 第一道防线”
我市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体系能力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工作格局
记者 骆妍 张紫怡 实习生 张景雯
“ 基础扎实,坚如磐石。”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也是安全防范“ 第一道防线”。基层的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近年来,西安市着力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工作格局,应急管理基础底座进一步夯实,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日趋完善,风险防范化解和应急处置能力稳步提升,让城市更安全更有韧性。
“ 基础底座” 牢固 守护群众安全感
地处莲湖区枣园街道的法士特家园小区是企业职工小区,居民达 2200 余人。2022 年,以集
团公司、社区、物业以及志愿者为成员的应急管理工作站在小区成立。
记者在该小区救援站看到应急照明灯、油锯、防火服、灭火器、双向机动切割机等物资装备应有尽有。 “ 每次经过救援站,看到这些专业的救援装备和救援力量就在身边,我们心里就充满安全感。” 小区居民伍女士说。
“ 我们小区应急救援队伍共有 20 人,主要任务是开展日常隐患排查、组织培训宣传、处置初期突发事故和防汛抢险。” 法士特集团保卫一处处长卢联凯告诉记者,“ 在此基础上,救援队平时还走访排查小区高龄、独居、空巢老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家庭,上门排查安全隐患,事无巨细保障大家安全。”
作为社会组织基本单元的社区,也是基层应急的基础单元,社区是贯彻安全发展理念的前沿阵地。位于未央区谭家街道的绿地香树花城社区,是集写字楼、公寓、酒店、商场、住宅为一体的混合型社区。尽管人口多、流通大、业态多,管理难度大,该社区还是在基层应急建设上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
除“ 制定一个预案、组建一支队伍、制作一张风险隐患图、绘制一张疏散示意图、建设一个物资储备点、开展一次综合演练” 以外,该社区还通过依托楼栋长,赋能非公X组织,发挥青年优势,为基层应急注入新力量,织密基层应急网。
“ 最后一公里,关键一公里。” 目前,西安市 193 个镇街(园区)应急管理办公室挂牌成立;组建镇街(园区)基层应急救援力量 8469 人;社区(村)应急救援力量 41945 人;补充各类应急物资 116.59 万余件;建设 4807 处避难场所⋯⋯西安市已在全省率先完成基层机构建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
创新应急模式 让救援就在身边
应急管理工作一头连着社会“ 安全指数”,一头连着千家万户“ 幸福指数”。走进未央区张家堡街道王前社区,一个红白相间的玻璃钢“ 胶囊”,十分吸引眼球。白色部分是便民服务站,提供家政、维护维修等服务。鲜艳的红色部分则是救援区,内部放置有消防类、救援类、警示类、急救类、防护类 5 大类 40 多种救援物资,生活中常用的绳索、破拆工具、软梯、发电机、担架等物资十分齐全。
作为西安市第一台“ 应急救援胶囊”,它不但外观吸睛,功能也十分全面。每个“ 胶囊” 内部配有一台体外心脏除颤仪,遇到有人休克时能起到关键性作用。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模拟休克状态,由急救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全方位向社区居民展示如何进行救助和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在居家应急监护系统演示现场,应急人员模拟一位独居老人意外摔倒,监护系统第一时间
第 1 页 共 2 页

发出警告,通知家人和应急人员及时施救,为挽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 作为一种创新应急管理模式,‘ 应急救援胶囊’ 既方便了居民生活,又提高了基层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 未央区应急管理局防灾减灾科负责人田敏刚表示。
新城区以韩森寨街道办事处为试点,首推街道层级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