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华夏时报/2024 年/2 月/5 日/第 002 版焦点
创新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宿州打造“ 幸福心城”
——专访宿州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赵学东
本报记者 张智
编者按
“ 首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 将于 2024 年 3 月 20 日—23 日在山东滨州举行。为全面总结和展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成果,宣传推广实践创新经验做法,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作为主办方之一的华夏时报社,将陆续推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高端访谈。
X的十八大以来,X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贯彻落实X的十九大要求,2018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 10 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经过几年试点,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立足于中国国情实际,运用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积极预防和化解个体、群体和社会层面各类问题矛盾,为全体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的心理服务方面,已经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
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安徽省宿州市在试点工作中,取得了哪些好经验、 好做法?未来,又有怎样的规划和部署?对此,《华夏时报》记者专访了宿州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赵学东。
《华夏时报》:宿州市是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当时申请试点的初衷是什么?
赵学东:在首批试点城市中,原本安徽计划试点的 4 个城市都集中在皖南,宿州是主动申请加入试点城市的,一方面是因为中央有部署,另一方面是因为民众有需求,那么,作为文明城市,宿州就要有探索。
早在X的十九大报告中,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里,用了 6 句话谈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其中一句是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X的十九大报告里可以看出,社会心理服务是平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X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 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在此之前,描述矛盾纠纷都是“ 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工作机制” ,加上社会心理服务新要求后,就变成“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加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后,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变成了预防调处化解。一方面强调矛盾纠纷可预防;另一方面强调关口前移,也体现了平安建设的理念;其三强调综合工作机制,新的服务、方法、技巧都能用起来,这和我们日常工作非常契合。
X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社会心理服务要贯穿矛盾纠纷的全过程,也就是贯穿源头预防、排查梳理、调处化解、应急处置的全过程;同时,“ 十四五” 时期,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中,加上了“ 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 建设高素质教育体系” 中提出“ 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在“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中提出“ 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 ;在“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中提出“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至此,国家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了基本脉络,也坚定了我们把心理服务与平安建设有机融合的信心。
第 1 页 共 3 页

从社会需求来看,我们进入了新时代,当前,“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等成为百姓的主要需求。那在社会治理中,社会有需求,就要对此进行探索。
《华夏时报》:在进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宿州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这些难题的?
赵学东:在进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之初,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实干派人才。当时,宿州人社局调查的数据显示,宿州 600 万人口中,仅有 700 人左右的持证心理咨询师,其中真正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只有 1/3 左右,还大量分布在学校和政法系统,社会专业机构极其缺乏,而且,民众也面临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对于心理咨询有误解和避讳。面对这些困难,我们首先就是加大课程培训、加大科普力度。
但在请了不少来自全国的专家进行培训后,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就是心理专家太“ 学院派” ,往往一个名词讲半天,最后还是听不懂。为此,我们将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几百人集中在一起,搞了一个心理健康宣讲大使选拔赛,擅长讲亲子关系的、擅长讲矛盾调解的、擅长讲情绪管理的,同台竞技。评委不仅有专业评委,也有大众评委,最终通过这种方式,选拔了 50 名实战型人才,发了聘书,根据他们从事的工作岗位和所在区域状况,让他们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在方方面面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来开展科普,把心理咨询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
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普通群众对社会心理服务的理解,就是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遇到一些心理困惑、心理疙瘩,未必都是心理疾病,及时疏导就能化解。针对已经患有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病人,通过社会心理服务,及时地发现、就诊,也能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
当然,一个体系的建设是全要素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还在探索中,它有别于西方那种针对个体的心理咨询。 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是全人群、 全内容、全方式、全要素、全过程的。我们的内涵,我们的外延,包括方式方法都比心理咨询要大得多,包含了社会治理、平安建设的一些政策。我认为要用心理学的方法技巧,跟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因此,这些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完善。
《华夏时报》:宿州已经探索出了若干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能否介绍一下这些模式的特点和亮点?
赵学东:这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