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2 年/10 月/10 日/第 010 版华夏副刊
永不落幕的歌声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 任启亮
精彩阅读
X的十八大以来, 遍地开花的文化活动扮靓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让人们的幸福感不断提升。他们利用晚上的闲暇时光,一起唱唱歌,聊聊天,相互交流交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既能
放松身心又能愉悦精神,实在是一件大好事,也是生活美好、社会安宁祥和的标志。
沿着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门宽阔的中轴线步行大道,一直到玲珑塔北侧的国家体育场北路,每年从开春到秋末的晚间,就成了一串欢乐大舞台,广场舞、健身操、合唱队、地方戏——应有尽有。有团队表演,少则十余人,多则百余人;也有单打独斗,吹拉弹唱,不一而足,吸引游人观赏;还有自备音响设备,配有电子屏幕,过路游人自愿参与,拿起话筒就唱起来。
在奥森南大门西侧的树林里,常常还有规模庞大的合唱队伍,足有数百人参与。光乐队就有二三十人,既有民族乐器,也有西洋乐器。指挥站在一个临时的台子上,人们围拢四周,层层叠叠,放声歌唱。人太多,有的只能站在远处,随着歌曲的节奏和指挥的手势引吭高歌。高大的树下一片阴凉,歌声伴随着哗哗作响的树叶飞扬,给人一种舒展惬意的感觉。
然而,这些都有季节性,或曰机动性。步行大道上的队伍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人员具有流动性。唯有一支歌咏队伍与众不同,在奥林匹克塔下、月影雕塑的旁边,一年四季,无论是酷暑寒冬,还是风雪雨晴,除非疫情防控要求之外,从未间断。更难能可贵的是从 2009 年夏天至今已经坚持了整整 13 年。
每次散步经过这儿,都被那悠扬激越的歌声吸引,驻足欣赏一会儿,赶上我熟悉的歌,也跟着哼几句。像我这样的人不少,走到这儿不由自主停下来,或静立聆听,或跟着哼唱;也有人用手机拍几张照片,或录一段视频。围观的人群是流动的,人时多时少,中老年人居多,也有一些小青年,还有带着孩子的年轻父母。歌唱的骨干队伍基本一成不变,都是退休的老同志,大约三四十人。为便于分声部演唱,女士站在一边,男士站在另一边,有人指挥,还有一位或两位手风琴伴奏。大家都是业余爱好,自发加入进来。每晚 8 点开始,9 点半结束,直至最后一首歌唱完才会散去。
多年来,我记不得自己多少次在这里停留,每次都能看到一些常见的面孔,有的人站立的位置甚至都没有变过。在一次演唱的间隙,我问一位先生是不是经常来这里唱歌。他爽快地告诉我,自己是最早一批加入这个队伍的,从 64 岁开始来这里唱歌,现在已经 77 岁,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春夏秋冬风雨无阻。我称赞他身体状态好,看上去也就 60 多岁。他笑说你也来跟我们一起唱吧,唱歌能使人年轻。他手指一挥,看前边那几位老兄,还有左边那几位女士,都与我一样,来这里唱了 13 年。我走近一位老先生,他说自己今年 83 岁,每天来这里唱歌非常开心,13 年来很少缺席。
X的十八大以来, 遍地开花的文化活动扮靓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让人们的幸福感不断提升。而其中,自发到公园唱歌,已成为很多老同志互相交流、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我在景山公园、天坛公园、地坛公园、紫竹院公园等许多公园都看到规模不等的歌咏团队。我猜想,这些业余的合唱队伍中一定是人才济济,各种特长的人都有,不乏专业人才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