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人民政协报/2023 年/6 月/27 日/第 003 版评论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本报特邀评论员 张占斌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央X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
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于马克思主义而言,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成为“ 中国的”;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 现代的”
“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6 月 2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 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到马克思主义何以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五维度分析,从新时代X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部署,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
X的十八大以来,带着对中华文明的深沉思索,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历史文化遗产,探寻中华文明根脉,“ 文化足迹” 遍及全国。从河南安阳殷墟到湖南岳麓书院,从福建武夷山朱熹园到四川眉山三苏祠,从山西平遥古城到甘肃敦煌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始终关注着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始终聚焦于激发中华文明新活力,始终着眼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深化了X领导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学习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什么中国特色”。以中国文明的坐标观察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根基,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一出场就具有与西方现代化截然不同的鲜明特色。从精神品格来看,中华文明以其“ 润物细无声” 的精神力量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扩张、不称霸的和平底色,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和平发展的实践统一,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从内涵特征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物欲膨胀、精神萎靡的现代化,而是“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的现代化,注重物质丰盈和精神丰富相协调,旨在“ 富润屋、德润身”“ 厚德载物”,在文化自信自强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从价值创新来看,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 现代化=西方化” 的迷思,以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为指向,赋予了现代化新思想、新内涵、新选择,在人类文明史中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另一方面,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共产X和中国人民“ 选择自己的道路” 的宝贵成果,不仅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真正的奇迹,而且也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样本。
坚持包容并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赋予了现代化以“ 中国式” 的特点与时代烙印。在中国式现代化方案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日益繁荣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