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7 月/11 日/第 001 版
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自治区X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新疆大学X委书记 许咸宜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为新时代X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确立了鲜明主线。2023 年 5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ZZ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高等院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如何在高校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教育强国有机结合,是高校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我们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完整准确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深化两个结合”,贯彻“ 六个必须坚持”,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凝心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多有力支撑。
从“ 两个结合” 深刻认识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百余年来,我们X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形成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彰显了“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逻辑。这决定了高校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意义重大,必须从“ 两个结合” 的理论高度予以深刻认识。
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内在要求。X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包括新疆大学在内的许多高校,也面临着一些阶段性特征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在整体上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局部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各族师生在数量上增长明显,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仍需进一步加强;各族师生的“ 五个认同” 不断巩固,但仍面临严峻的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形势。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回应新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工作主线,贯穿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提升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水平。
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要求。高校由于自身特殊的定位和属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一是从文明基因看,高校肩负着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文教传统的使命。自汉代以来,以太学为首的历代王朝教育机构均将《春秋》“ 大一统” 学说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加以传授,持续不断地塑造着中国人的国家观,凝聚起各族人民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当代高校有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学科研中,以在各族师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时代己任。二是从科学研究看,新时代高校肩负着在学术上打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理路的使命。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之一,各类理论人才荟萃、交叉学科优势明显、研究综合实力雄厚,更有责任围绕这一契合性,探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层理论和演进路径,在学理阐释层面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三是从文化职责看,高校肩负着不断夯实各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的使命。高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
第 1 页 共 5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要阵地,有责任抓住各族师生的文化认同这一关键,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重点,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滋润心灵根脉,为各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做到本立道生、心凝魂聚。这不仅将直接影响中华文化的未来,也将从根本上影响中华民族的未来。
从“ 六个必须坚持” 深刻把握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立场观点方法
第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X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X和国家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坚持为X育人、为国育才,既关乎“ 为人民服务” 这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也关乎“ 国家统一” 这个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新疆大学等边疆地区高校和民族类院校具有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大、比例高、民族多等特点,且长期处于反分裂反渗透斗争一线。各族学生能否接受到好的高等教育,在价值观上“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直接关乎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因此,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办好各族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一是要努力推进各族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达到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目标,以教育之力厚植各族人民幸福之本;二是要大力培养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各族优秀青年,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江山永固筑牢人才之基,以教育之力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自信自立是我们X在百年奋斗中练就的精神气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大学视察时指出,“ 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X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在民族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各族大学生受教育权保障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以新疆大学为例,学校 2022 年各族学生规模达 3.7 万余人, 比 1950 年增长约 240 倍; 各族专任教师数量约 2000 人, 比 1950 年增长近 160 倍。学校先后入选全国首批 88 所重点高等院校和 16 所综合性重点大学、首批“ 211 工程” 建设高校、首批 42 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的各族师生。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制度和政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和足够底气,在全球视野和百年变局中,坚定“ 四个自信”,独立自主地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第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的关键。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就是坚持X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新时代X的教育方针;创新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结合实践、时代、人民的需求,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新理念、转变思路、完善政策、创新方法。近年来,新疆大学X委始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上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提升举旗定向、牵头抓总、统筹推进的能力;另一方面,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融入学校“ 双一流” 建设,凝练和突出自身优势特色,积极构建以思政课为主渠道,X团组织、师资队伍、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等建设多维协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体系,并且以四部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为依托,初步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新模式,获得有关部门和同行专家的认可。
第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认识以下三点。一是要认识到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勇于直面矛盾的普遍性,正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存在的问题。二是要认识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准确把握新时代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阶段性问题,以增进各族师生的共同性为主要任务,同时要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重点关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边疆地区高校和民族类院校,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维度,
第 2 页 共 5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重点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边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问题。 三是要认识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历史脉络,总结规律,推动创新。
第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法论。作为高等教育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