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人民政协报/2023 年/7 月/19 日/第 012 版调查研究
为了更好守护首都最美“ 夕阳红”
——北京市政协围绕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专题协商议政综述
本报记者 包松娅
编者按:
老年人晚年幸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 ” 北京市已进入中度老龄化,正加速进入重度老龄化,而且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区域上的不均衡,中心城区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为严峻。能否做到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事关首都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十几年来,北京市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普惠性、多样化的发展思路,养老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但对比习近平总书记“ 北京民政要在全国干得最好” 的殷切嘱托,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对晚年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以及建设首善之区的目标,北京市养老事业还存在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老年人及其家庭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还面临不少急难愁盼,需要持续推进改革创新,久久为功。
做好首都工作,必须把解决好养老问题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根据《北京市政协 2023 年协商工作计划》,北京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于 2023 年 2 月至 6 月组织市区政协委员、民主X派成员、专家学者等围绕“ 完善养老服务相关政策,推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开展系列调研协商,并于 6 月 30 日通过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的形式,为首都老人的幸福晚年协商建言、凝聚共识。
以需定供提高养老服务匹配度
养老服务,谈到服务就离不开机构。而一旦谈起养老机构,让人总有一言难尽之感。
“ 当前养老机构床位‘ 一床难求’ 与大量闲置并存,38%的总体入住率并不高。” 调研组摸底了解到,北京全市养老机构 571 家,床位总数 11.2 万张。但其中,2/3 以上养老机构及床位在郊区,而 3/4 以上老年人却住在城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与老年人需求存在明显的空间错配。
养老机构收费与老年人支付意愿和能力相比差距较大,也让不少老人望而却步。 “ 机构月均收费约 5500 元,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入住机构全时照护收费在 7000 元以上,而城镇多数老年人月均可支配收入在 5000 元左右,百姓期待、社会亟须的‘ 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方便可及’的普惠型养老机构供给严重不足。 ” 北京市政协常委、市总工会副主席赵丽君所在调研组发现,本应在养老服务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养老机构与需求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错位。
这一问题在农村地区同样存在。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购买意愿和能力普遍更弱,对社会
化养老服务的接受度更低。
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执行院长许艳丽所在的调研组将关注点投
向了养老驿站。
“ 养老驿站立足于社区,在养老机构中离百姓最近,在就近提供养老服务上具有独特优势。”许艳丽说,北京全市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不足 1%,99%以上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而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依托养老驿站开展。问卷调查显示,老人们对餐食服务、精神慰藉、生活服务的需求是最高的。
调研组认为,首先要全面、科学评估《北京市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21-2035 年) 》对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要求与实际需求的匹配度,并适时进行调整。 “ 在全面、准确、科学预测养老
第 1 页 共 4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服务床位需求的基础上,尊重超大城市经济要素空间流动及空间集聚的内在规律,考虑在更广阔
的市域范围甚至跨市域地区布局养老服务设施,而不再局限于‘ 区划刚性布局’ 。”
“ 在价格方面, 可以根据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退休金等水平, 确定普惠养老机构床位价格。”赵丽君提出,应明确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在满足重点养老保障对象之外的床位应当用于提供普惠养老服务,接受政府的价格监督和管理。
养老驿站作为老人身边最近的养老机构,如何发挥好其就近就便优势?许艳丽认为,可以发挥街道(乡镇) 、社区(村)等基层组织和物业等基层单位贴近实际、熟悉周边身边人和事的优势,深入细致了解辖区内居家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根据需求配置资源,对驿站职能定位进行整合划分,允许、支持和鼓励驿站根据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和自身资源、能力,拓展更多的延伸服务。
从机构运营者角度,“ 公建民营” 是深化公办养老机构体制改革、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重要举措。但受限于“ 公建民营” 养老服务设施合作经营期限不得超过 3 年的规定,市场主体往往因为前期改造周期长、购置设施投入大、经营时间短、资本回收率低等原因,对承接运营公办养老机构心存顾虑,即使承接了,也不敢进行过多投入。其中,养老驿站的发展思路是“ 政府提供设施、市场负责运营”,实践中,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市场化运营招募机制,运营方的确定往往带有人为因素、随意性,1460 家社区养老驿站由 700 多家市场主体运营,多为“ 小作坊” 式运作,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格局,可持续运营前景不乐观。
“ 要优化养老服务营商环境,支持社会力量更多参与养老服务。” 调研组建议,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调整“ 公建民营” 养老服务设施经营期限不超过 3 年的规定,让市场主体大胆进入、放心投入养老市场,扩大和丰富市场供给。建立统一、规范的驿站运营方招募机制,促进优胜劣汰,推进驿站连锁化、品牌化、市场化、专业化运营,让老百姓安心、舒心。
居家养老重在舒适与安心
既然 99%以上的老年人都选择了居家养老,那么居家的舒适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北京以打造中国首个减量发展超大城市为目标,将居家适老化改造纳入城市更新,相关工作取得较快进展。民建北京市委会围绕居家适老化改造问题开展系列调研发现,当前的适老化产品同质化、单一化还是稍显突出,不能满足不同老人的特殊需求。
“ 建议通过‘ 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 的方式培育多级市场。” 北京市政协常委、民建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苏健认为,在中高端市场方面,政府部门应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充分竞争,形成梯次化、差异化的市场供给,在居家适老化改造清单中,增加更多智能化、智慧化产品和服务。
调研组还建议,北京可以率先探索出台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市场标准。借鉴行业协会、供给市场已经形成的标准以及适老化改造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标准,制定北京市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