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3 年/8 月/7 日/第 008 版协商
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 云” 服务
——云南省政协“ 做好‘ 土特产’ 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专题议政
性常委会会议综述
本报记者 吕金平 通讯员 李茜茜
仲夏的云岭大地,一幅红红火火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图景徐徐铺展。
在这幅画卷中,高原特色农业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云南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从 20 世纪 90 年代,烟、茶、胶等产业率先撑起农村经济一片天到如今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鲜切花产区,茶叶、咖啡、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到如今新主体、大企业引领小农户连接大市场,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成为主流⋯⋯云南农业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用了近 40 年的时间,这背后是历届云南省委、省政府持之以恒抓农业发展的力度和决心。
当前,云南正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朝着推进特色农业强省的建设目标加速前进。但用新视野、新高度来观照,不难发现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依然存在基础薄弱、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不足、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因自然灾害频发导致部分农业产业产量面临严峻挑战,农业“ 大而不强” 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聚焦“ 国之大者”,心系“ 省之要事”,云南省政协主动担当作为,把“ 做好‘ 土特产’ 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列为本年度首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主题,于 7 月 4 日召开省政协十三届三次常委会会议。会议创新互动协商模式,设立分组讨论环节,省政府X组副书记王显刚率领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等省直部门到会听取意见建议,与政协委员面对面交流,共谋乡村产业振兴大计。
田间地头“ 把脉问诊”
乡村产业振兴涵盖“ 三农” 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琢磨透“ 土特产” 三个字的丰富内涵和深刻逻辑,才能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牢固基础。
省政协精心策划安排,成立三个联合调研组,省政协副主席李学林、张宽寿分别带队,组织政协委员,邀请业内专家,选取西双版纳、普洱、大理、昭通、楚雄等具有代表性的州(市) ,采取实地调研、联动调研、网络调研等形式,走农村、进企业、访村民,深入田间地头、种植基地、工厂车间,与当地村干部、地方职能部门、村民代表等面对面交流,力求掌握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 老乡,咱们这最能体现地域特点、当地特色的产业有哪些?”“ 大家每年收益能有多少?” “ 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为进一步深挖“ 土” 资源、叫响“ 土” 品牌,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联合调研组一竿子插到底,深入西双版纳、普洱等地的农村、工厂、企业,详细了解当地乡土资源开发的基本情况、特点优势,并认真分析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 调研中,发现我省农业发展资源总量多,但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全省 2.17 万公顷鲜切花配备高端设施大棚的比重仅为 5%;冷链物流水平不高,全省冷链运输仅占 5%,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仅占全国 3%,产品保鲜期短,农业物流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5%,企业和群众利润空间受限。” 承担第二个专题调研任务的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用一组翔实数据,为破解“ 难题” 提供科学参考。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则采取联动调研的形式,联合民盟云南省委会、民进云南省委会、
第 1 页 共 3 页

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会相关负责人,深入昭通、楚雄等地,对当地自然条件、产业布局等情况进行分析,开出了向优化结构要效益、向组织化要效益、向科技创新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等助力当地产业提质增效的“ 药方”。
委员会场开“ 妙药良方”
“ 要坚持科技为先,加强玉米单产提升、营养品质提升等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难题攻关。”
“ 建议省级层面持续加强对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并鼓励企业加强自身设施建设,提高冷链物流的覆盖率和服务质量。”
……
会上,委员、专家们怀揣前期调研的思考和沉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就如何写好“ 土特产”大文章建言支招。
“ 我们探讨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土特产’ ,而是要站在我省实施‘ 3815’ 战略发展目标下,着力挖掘‘ 土’ ‘ 特’ ‘ 产’ 的发展潜能。” 省政协常委李广良的发言一针见血。
写好“ 土特产” 文章,做精做强“ 云咖”“ 云茶”“ 云菜” 等特色产业是关键。朱宏春常委建议,大力推进咖啡精深加工建链补链强链,精心打造一批精品庄园,构建“ 咖啡+研学、旅游、文化” 多元发展格局,推动咖啡产业园区化、全链条、集群式发展。
省政协常委张兴提出,以提升茶科技为支撑,加快建设茶要素交易市场及大数据服务平台,建立全省茶叶大数据溯源体系,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茶业科技创新体系,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