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3 年/8 月/31 日/第 001 版
集思广益 跨越科技成果转化“ 鸿沟”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专题分组讨论综述之三
本报记者 高志民 融媒体记者 秦云
“ 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讲话精神,成为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专题分组讨论的根本指针。与会人员围绕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真挚建言,在相互交流中探讨解决方案,致力于为企业营造更浓厚的创新氛围。
最新资料显示,截至 6 月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 38.5 万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 260.5 万件,但科技成果总体转化率只有 30%左右。
“ 科学是解决发现的问题,技术是解决实现的问题。目前,从实验室成果到工厂化产品之间还存在着‘ 鸿沟’ 。”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坦言,“ 相对于单纯的科学研究,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环境更加复杂,目前很多技术无法跨越这个‘ 鸿沟’ ,仅仅停留在科研成果层面,不能形成有效产能,实现产业化收益。”
此外,苗圩表示,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拥有 180.4 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是支撑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助推器”,“ 除了重视大型企业发展,更要关注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把有限的资源更多聚焦到中小企业。跨越科研成果转化‘ 鸿沟’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协同搭建中试平台。”
“ 高校院所产出的科技成果多处于实验室阶段,与企业需求的成果阶段不完全匹配,成果的实用性、可靠性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 ” 来自科研一线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 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偏弱,即使有强烈的承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需求,也会受到技术消化能力、经济实力、融资能力等条件限制,难以实现有效结合。”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冯正霖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 “ 技术应用类科研院所在研发成果的转化方面,特别是关键装备技术的产业化推广方面面临较大阻力,不利于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产品国产化。”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