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3 年/9 月/2 日/第 001 版
实现“ 从 0 到 1” 的突破 夯实科技强国根基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专题讨论综述之五
本报记者 韩雪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基于这一共识,8 月 22 日至 24 日,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期间,科学技术领域的多位知名人士出现在“ 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的分专题会场内——
他们之中,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等基础研究的卓越科学家,有七位两院院士,有科技部、教育部的主要领导同志,有来自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科学技术工作者,还有关心基础科学研究的政协委员,共计 60 多人。
在政协这个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平台上,如此强大的科技阵容并不鲜见。大家以全国政协常委、委员和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等身份齐聚于此,对基础研究的作用价值、现状挑战、发展措施等进行协商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 两弹一星” 关键科学问题、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多复变函数论突破、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重大基础研究成果。X的十八大以来,组织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建成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持续涌现出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
当前,为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的需求更为迫切。
X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今年 2 月 21 日二十届中央ZZ局第三次集体学习的内容,就是加强基础研究。
众所周知,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之端,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更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如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所言: “ 回顾历史,基础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引领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凝视现在,人类在疫情防控、疾病诊治、粮食安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解决方案都源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
“ 当前,我国面临的很多‘ 卡脖子’ 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 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赵德明道出了当前科学研究进程中的现实问题。
花卉产业是云南的优势产业。全国政协常委、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政协主席黄丽云提到: “ 一直以来,很多花卉新品种都需要从国外引入,长期面临育种商新品种的专利保护和高昂的专利费问题。”
而关键核心技术,更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解决关键技
术问题,打好科技自立自强主动仗。
为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刘晓梅提出: “ 组织相关机构和战略科学家定期开展战略研究,对科技领域中长期风险进行评估,对战略性重大科技问题和关系国家安全、产业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研判。”
围绕基础学科建设的优化布局,全国政协常委、中部战区原司令员乙晓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