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联合时报/2023 年/9 月/12 日/第 002 版政协新闻
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提升服务能级
——市政协“ 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和均衡布局,提升基层医疗中心
能力” 专题协商会综述
记者 游思静
医疗卫生,关乎百姓身心健康,关乎千家万户的福祉。
9 月 8 日,上海市政协召开“ 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和均衡布局,提升基层医疗中心能
力” 专题协商会,各相关领域的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X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部
署,也是对民之关切的切实回应。
近年来,上海坚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辐射郊区、下沉社区,逐步形成了城市医疗联合体形态。然而,虹吸效应仍然突出。市政协常委、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主任陈学军在调研中发现,分级诊疗秩序尚未真正落实,就医需求仍然呈现向市级医院集中的趋势。
“ 要重点下移,形成更合理通畅的分级诊疗秩序。” 陈学军建议,做实区域医疗中心的资源配置功能。加强区内资源整合与服务同质化建设。加强多部门政策整合,切实发挥医联体打包预付引导优化诊疗秩序的效用,加强医保预付的精细化管理。建立与医联体模式相适应的财务核算体系,切实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提升区属医疗服务能级。支撑分级诊疗运转,不断优化区域功能配置。
市政协委员、上海申康医疗卫生建设工程公共服务中心副主任姚蓁深有同感。她提出,优先落实分级诊疗,强化双向转诊的管理,加大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作用显现,让老百姓能真正体验到签约后的就医、配药等方面的便利。同时,要逐步减少三级医院在慢性疾病就诊率较高的普通门诊,让社区医生真正成为居民的健康“ 守门人”,达到节省医疗资源的目的。
目前,优质医疗资源正向奉贤、金山、青浦、临港等原本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区域扩容。“ 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过程中需统筹协调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发展转型。” 市政协委员、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X委书记刘志伟特别提到。
“ 随着三甲医院的进驻,郊区老百姓能享受到可及、高质量的服务,但这些区域内原有的医疗格局势必会受到影响和冲击,甚至会造成同类型学科弱势一方的资源闲置、人员流失等不稳定因素。 ” 为此,刘志伟建议,在布局三甲医院扩容时要做好顶层设计,提前对区域内原有医疗资源做统筹考虑,一是根据区域内医疗资源和人口特点,布局重点发展学科;二是主动有序调整原有医疗机构功能布局,加快转型,重点发展优势学科或根据区域人口特点发展新学科,与三甲医院强势学科错位发展,充分激发各级医疗机构的活力和效率。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后,基层医疗机构如何“ 接得住” 是关键所在。
在市政协委员、 上海湫光美术馆理事长俞庆榕看来, 可以加强配置检测诊疗应需的设施设备,下大力气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能力。“ 可以看到,例如 CT、MR 等医学影像/检测设备已经开始在一些社区医院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