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3 年/9 月/23 日/第 002 版要闻
以高质量教研为教育强国赋能
——全国政协“ 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 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本报记者 吕巍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教育是基础,教研是引擎。教研工作是保障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驱动作用,对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具有引领作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依靠教研驱动赋能。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教育部专门发文进行了具体部署。四年来,教研工作开始企稳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有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教研工作如何在推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发挥作用,为推进教育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9 月 22 日,全国政协召开“ 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 双周协商座谈会,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围绕教研制度的完善、教研体系的建设等问题与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协商,助力开创指向教育强国建设的教研工作新局面。
大视野下的转型发展
在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郑富芝看来,中小学教研制度是中国教育体系的特色,更是我们的传统优势。在长期以来学校办学条件城乡差距较大、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国情下,这一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全国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质量,有力地支撑着我国庞大的基础教育体系,为实现基础教育全面普及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但如今,教研工作面临诸多问题:管理体制上,许多教研机构被其他事业单位合并,教研工作被弱化、边缘化,全国只有 7 个省份独立设置了教研机构;队伍建设上,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全国专职教研员仅约 6 万人,难以适应课程改革、全面育人的要求;教研方式上,重教轻学、重单科轻综合,针对性和指导性不足;条件保障上,由于相关制度政策未能考虑教研工作的特殊性,导致对优秀教师缺乏吸引力,“ 想招的老师不想来” ⋯⋯
困局如何破?
郑富芝给出的答案是,将中小学教研体系作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
撑,纳入国家教育治理体系中,推动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 要在正在制定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中,对教研体系进行系统性改进、整体性提升。在国家层面设立中小学教研指导中心,发挥好国家级教研机构的专业引领作用。同时,将中小学教研队伍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中,一同规划一起实施,并将其作为构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举措,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郑富芝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建议完善国家、 省、市、县教研机构和学校教研室构成的上下贯通、运行高效的五级教研工作体系。
“ 应设立国家教学研究室,支持有条件的省、市、县独立设置教研机构,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和民间教育团体、机构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立以国家、省、市、县四级教研机构为主体,以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和民间教育机构、团体为两翼,以学校校本教研为平台的开放融合的中国特色教研新体系。” 张志勇说。
第 1 页 共 3 页

提到民间教育机构、团体,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X委书记王成斌也有共识。在他看来,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高校、科研院所、公益性教育组织、教育科技企业,在学科、科研、人才、资金、平台、网络等方面拥有诸多优势资源,是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 相对于独立建制的教研单位,社会力量教研资源比较分散,教育理念、研究领域也各有千秋,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进行梳理、鉴别、遴选,建立专家库、资源库。各级教研机构也要善于将优质的学科资源、科研资源、人才资源融入教研体系,推动中小学教研创新发展。”
王成斌同时强调了建立工作机制的重要性。 “ 建议教育部联合相关部委制定指导性文件,明确教研工作参与方的职责、权利、内容和标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搭建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教研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建立区域教研联盟,常态化开展跨学科、跨区域、多主体、多层次联合教研活动。”
以人为本的队伍建设
教研员是老师中的老师、一线中的一线,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这是与会委员和专家们的共识。
目前,中小学教研员队伍现状如何?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主席蓝绍敏用 12 个字予
以概括:数量不足、结构不优、待遇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