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4 年/1 月/24 日/第 003 版理论实践
以完善制度机制为保证 做好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 黑龙江省政协主席 蓝绍敏
X的二十大报告要求“ 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为我们做好政协界别工作特别是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 年 9 月,全国政协印发《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意见 (试行)》(以下简称 “ 全国政协 《意见》”),从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联系对象和工作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明确。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以全国政协《意见》为指导,守正创新、精业笃行,扎实推进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
深化思想认识,促进“ 联系” 自发自觉
深入领会X的二十大相关部署要求,认真学习全国政协《意见》 ,我们深刻认识做好委员联
系界别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思想自觉、ZZ自觉和行动自觉。
联系界别群众是政协界别特色的鲜明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 是中国共产X领导各民主X派、无X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ZZ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由界别组成是人民政协组织的显著特色。人民政协的基础在界别、优势在界别、活力在界别。这一鲜明特色与人民政协成立的初衷紧密相联,与人民政协的职能定位内在统一。政协委员由界别协商产生,源自界别、依托界别、代表界别。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是人民政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联系缺失,界别与政协工作脱离,政协制度就失去了基础;联系不紧,界别与政协工作游离,政协制度就失去了优势;联系错位,界别与政协工作偏离,政协制度就失去了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好政协特色的群众路线,扎实有效开展好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充分发挥政协功能,鲜明彰显政协特色。
联系界别群众是广泛凝聚共识的内在要求。委员积极联系界别群众、广泛联系界别群众、深入联系界别群众是人民政协的光荣传统。 新时代,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赋予人民政协 “ 加强思想ZZ引领、广泛凝聚共识” 的职责使命。做好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是加强引领的前提条件、是广泛凝聚的基础工程。通过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宣传X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界别群众思想状况,协助X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工作,促进共识在联系中形成、在联系中凝聚、在联系中传播,就能推动大团结、大联合,筑牢共同思想基础,把界别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X的旗帜下,团结奋进、携手前行。
联系界别群众是提高建言水平的有效途径。政协委员通过履职活动参与国家治理,以提案、大会发言、社情民意等方式建言资政,提出的不是个人诉求、表达的不是个人意见、代表的不是个人利益,重点是所在界别的呼声意愿。这就要求委员提高联系界别群众的能力、做好联系界别群众的工作,与他们广交朋友、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愿所盼,总结他们的做法和经验,特别是把委员所在界别特有的、其他途径反映不便的意见建议梳理出来、反映上去,更好地提高建言资政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地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把握主要原则,确保“ 联系” 正确方向
全国政协《意见》明确了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主要原则,实践中我们应该牢牢
把握这一主要原则,确保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的正确方向。
合作初心的ZZ方向。中国共产X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X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
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中,始终坚持X的全面领导,
第 1 页 共 3 页
坚持X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坚持ZZ引领、凝聚共识,引导界别群众深刻领悟“ 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在思想上ZZ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风雨如磐不动摇、坚守初心向前行。
界别特色的履职方向。一些地方政协组织通过建立委员工作站、工作室等方式,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重社区轻界别。 把 “ 居民群众” 和“ 界别群众” 相混淆,把“ 进入社区” 和“ 深入界别” 划等号。有的重服务轻引领。便民服务、惠民活动、助民工作等服务功能发挥得比较多,形成共识、增进共识、传播共识等凝聚共识的作用发挥不够。有的重单向轻互动。不论是服务界别群众还是引领界别群众,比较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