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云南政协报/2024 年/2 月/3 日/第 004 版特别报道
锚定高质量航标 共绘发展路线图
——红河州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综述
通讯员 刘光亮 郭健 高永红 赵贵成 张燕函 本报记者 李芳 张音笛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经济如何实现“ 稳”“ 进”“ 立” ?2 月 1 日,红河州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2 名委员作大会发言,多位委员锚定“ 经济” 这一发展内核,从口岸经济、数字消费、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为红河州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做强口岸经济
让龙头企业“ 走出去”
“ 在调研中发现,口岸基础设施薄弱,‘ 到站不到岸、到岸不到站’ 问题突出,‘ 公铁水’ 联运大通道尚未建成,区位优势未充分发挥,口岸‘ 通道经济’ 向‘ 产业经济’ 转型的力度不够。”张嫦委员一语道出了口岸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
在她看来,云南省 27 个开放口岸中,对越口岸有 6 个,其中,河口口岸地理位置、区位优势突出,贸易潜力巨大。
如何做强口岸经济?张嫦委员认为, 要加快补齐口岸设施短板, 加强对越口岸便捷通道建设,完善口岸边贸发展体系;提升州域企业外贸能力,壮大口岸经济企业主体,将河口口岸打造成为全国对越陆路口岸标杆样板,全面释放红河州在“ 一带一路” 中的开放活力。
就助力红河州高质量发展,普瑜春委员的观点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市场。在她看来,新型消费的关键在于“ 数字化”,构建区域化数据中心和开发数字产品,是未来掌握市场主动、增加税源、带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 我国在消费电子研发和生产领域,发展水平整体高于‘ 两亚’ 国家,产业链完备,技术和产品成熟,价格竞争力强,产业溢出效应明显。 ” 周以晴委员认为,要抢抓优势,鼓励企业建立“ 两亚” 国家组装基地;打造红河州消费电子产业集群;组建“ 两亚” 国家国际产业合作基地;加快项目立项审批;推动企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渠道拓展上实现新突破。
做大特色产业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蒙自过桥米线、个旧锡工艺品、建水紫陶⋯⋯这些都是红河州的特色产品。从事苗木种植的熊学亮委员表示,要通过建立和强化景区景点之间的发展联结、利益联结机制,有效突破县域边界、打破各自为政局面,把州内 36 个国家 A 级旅游景区串联优化成线,推动由成熟的旅游景区景点向成熟的旅游线路和产品转变。
红河州是全省重要的“ 菜篮子”“ 果盘子” 供应基地。“ 抓好预制菜产业发展,对助力高原特色农业联农带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意义重大。 ” 钱勇委员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链的融合化,加强线上、线下宣传推广,逐步建立扩大预制菜销售平台,打造红河特色商标品牌。
“ 2023 年 1 月至 5 月,红河州降水较常年偏少 50%,造成 17.83 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