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联合时报/2024 年/2 月/20 日/第 003 版综合新闻
持续推进“五个中心”建设 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书面发言综述(上)
记者 顾晓红
本报讯(记者 顾晓红)1 月 24 日上午,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20 位政协委员先后发言。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还收到 111 篇大会书面发言。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上海到2025 年,要实现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迈上新台阶,人民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谱写出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如何继续担当“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重任,持续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这成为大会书面发言聚焦的重点。建言围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加快建设“五个中心” 、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抓好民生改善和城市治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充分展示了X派团体和界别的履职能力,充分展示了政协委员的ZZ担当和使命情怀。
营商环境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民革上海市委在“完善海事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能级”的大会书面发言中认为,作为国际化程度极高的行业,国际航运业秉承“订约自由”原则, “国际航运惯例”是国际航运领域重要的法源。针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海事争议解决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民革市委建议,探索在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优先试点承认临时仲裁和临时商事调解;探索实施仲裁裁决书、调解书脱密公开制度;探索试点改革海事仲裁员、调解员聘任和管理机制;完善海事争议诉前调解制度。
当前,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围绕产业链掌控力的全球竞争越发激烈,龙头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唯有龙头企业强,才能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一起强。民建上海市委在“加快培育上海龙头企业,以‘链主’带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大会书面发言中认为,要盯紧抓紧龙头企业的引优育强,融汇各类创新资源,推进数字化转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链主”带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针对龙头企业成长的产业生态支撑不够,上下游未形成协调一致的稳链共同体,龙头企业的创新投入不足,以及创新集群协同效应不足等龙头企业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民建市委建议,建立以重大项目为依托的“链主”企业引培相应统筹机制,鼓励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链主,推进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并助推龙头企业“走出去” ,参与国际竞争。
近年来,上海深入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围绕平等保护、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政策规范等要求,持续系统推动法规政策不断完善,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致公X上海市委在“进一步加强上海营商环境建设”的大会书面发言中认为,现有相关法规政策在具体执行中还存在可优化空间,包括民营中小企业经营缺乏健全的容错机制、缺乏获取合规经营信息和法律援助渠道等。致公X市委为此建议:一是增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的价值取向。把推进公平竞争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结合起来,围绕强化服务型监管和着力提升民营企业发展能力两条主线,坚持包容与防控风险并重。二是提供推行柔性执法传递法治温度的行政支持,既维护市场秩序,又做到“放管得当” 。三是落实民营中小企业实现合规经营的法律服务平
第 1 页 共 6 页
台,推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打造企业身边的法律服务体系,推动民营中小企业强化合规意识、防范违规风险、建设合规文化。四是丰富民营中小企业解决法律纠纷的服务资源,创新各有特色的行业机构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深入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强化数字化平台建设,推进非诉纠纷案件一站式受理、一站式解纷等。五是鼓励民营中小企业推进合作共赢的发展生态,鼓励行业内、区域内中小企业相互合作、加强沟通,为营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凝心聚力。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在“助推上海自贸试验区再提升”的大会书面发言中认为,目前,上海上线了全国首个直接整合境外数据用以支持贸易真实性审核的辅助信息平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通”平台,还设立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转手买卖产业服务中心,但仍然需要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离岸贸易进一步提升。针对离岸贸易税收政策不具备吸引力,政策限制较为严格;各离岸贸易平台发展存在差距,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离岸贸易参与部门之间协同性不足,服务机制待优化等问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建议:一是优化税收政策,放宽管制,包括实施灵活税收政策、减少离岸贸易限制。二是加强离岸数据平台开发和对接,包括加强数据平台数字化建设、建立离岸贸易智慧平台。三是推进部门协同和片区协同,完善服务机制,包括推进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建立跨地区联动的离岸贸易集聚区、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
台盟上海市委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的大会书面发言中建议,通过设立民营经济专职部门、建立政务服务标准规范、着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健全容缺审批机制、积极公开政府采购信息等更好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务服务;通过推进数据共享、推行网上快办、强化数据归集等以数字赋能发展,推进智能改革;通过建立健全融资担保机制、加大公益性补助覆盖面等用好税费政策,压降经营成本;通过做实普惠贷款、着力压降风险等激发金融活水,丰富产品供给。
进一步深化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建设的初心使命、战略定位、发展路径的认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中更好发挥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策源地引领带动作用,切实增强服务“五个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思想自觉、ZZ自觉、行动自觉,具有重大意义。上海市政协委员、松江区政协主席刘其龙在“服务‘五个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增强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大会书面发言中认为,对照服务“五个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在完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提升城市核心功能、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为此建议:一是强化领导机制建设,大力推进工作协调协同。 更好地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九城市共同推进 G60 科创走廊建设。 同时,市级层面加强指导,着眼“一体化”“高质量” ,深化探索精准制度创新和有效制度供给。二是强化协同攻关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由市级牵头加快赋能 G60 脑智科创基地(松江)等重大创新平台,深化与科研机构、高校、组织对接合作,及时呼应国家战略需求,吸引和培育一批科技咨询、研发测试、科技金融、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专业服务机构。三是强化重大战略支撑,不断促进空间布局优化。持续导入教育、卫生、医疗、养老等优质资源,支持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
让企业深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深化科创中心建设是上海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民革上海市委在“促进国企深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大会书面发言中认为,国有企业应积极拥抱科技、主动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程,把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与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紧密结合起来。针对经营业绩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仍需优化、当地化水平和同城协同能力有待提升等在沪国企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瓶颈问题,民革市委建议:在制度建设方面,利用浦东新区“立法权”优势条件,出台浦东新区国企科技创新立法,优化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机制和中长期激励机制,并探索建立专款专用、独立核算的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在资金运作方面,鼓励科技型领军国企探索基金化运作,探索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国有资金为杠杆,以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科创资金体系。在研发能力提升方面,推动更多国企主动与财
第 2 页 共 6 页
政科技资金开展“揭榜挂帅”联合攻关,引导国企用足用好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投向基础研究。在创新联合体打造方面,推动产学联动和校企合作,加快推动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开放创新资源。
民建上海市委在“建立上海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风险分担机制”的大会书面发言中认为,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高不确定性、高收益等特征,建立健全上海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对推动上海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升科创策源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上海拥有发达的金融系统和科技金融体系,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风险分担机制方面做了很多积极探索,但当前民营企业推进科技创新融资难仍然突出,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风险分担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面临着体制机制障碍、利益冲突及协调等现实困难和问题短板。民建市委建议,健全财政科创风险补偿体系,提升财政资金对信贷增信和风险补偿水平;健全国资创投体系,着力推动国资创投基金市场化运行;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创投基金,建立健全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投体系;引进培育复合型高级科技金融人才,推动银行、保险、担保、创投等金融机构专业化能力提升;不断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创新业务制度,健全政策配套体系。
上海市工商联在“全面提升民企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大会书面发言中认为,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骨干力量,民营企业特别是创新型民营企业普遍发展势头良好,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但同时,民营企业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中不同程度地面临一些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参与创新攻关仍然不够顺畅、关键核心技术仍然不够硬核、创新研发投入仍然不够多元、所需跨界人才仍然不够丰富等方面。为此建议:一是聚焦“人才+攻关” ,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包括支持科技人才集聚、支持参与重大科技攻关等;二是聚焦“应用+转化” ,提升民营企业创新产业能级,包括推动加强应用创新研究、推动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等;三是聚焦“环境+服务”,提升民营企业创新生态能量,包括加快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持续完善创新综合服务等;四是聚焦“资源+市场” ,提升民营企业创新开放能效,包括支持用好海外创新资源、支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等。
打造高质量园区和孵化模式,带动产业转型发展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为更好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带动产业转型发展,孵化更多面向全球的本土硬科技企业,有必要对科技孵化器进行新定位、新提升,以国际一流的孵化理念集聚一流孵化人才,创新一流孵化机制,打造高质量孵化模式,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