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珠海特区报/2024 年/4 月/30 日/第 008 版理论周刊
突破瓶颈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文史资料委调研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推动“ 青春之城、活力之都” 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丰富市民精神世界,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珠海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在政策引领、特色优势、资金扶持、平台建设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方面仍存在不足和短板,全面建成更高水平文化强市仍需付出更大努力。
珠海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截至 2021 年底,我市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近 5000 家,其中规上企业 216 家,营业总收入超过 350 亿元,从业人员近 4 万人,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我市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数字娱乐、高端文化制造、现代文旅、高端印刷、创意设计、演艺娱乐六大产业板块,带动了旅游、酒店、餐饮等产业发展。文化产品制造产业中,惠威音响、得理乐器、斯巴克电子等出口型文化产品制造企业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三) 集聚效应明显增强。 我市已建成 1 个国家级 (珠海横琴国家广告产业园区) 、 2 个省级、
6 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各文化产业园区及特色产业基地通过找准定位、错位发展、完善配套、提升服务,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企业进驻和集聚发展,成为孵化初创文化企业的重要平台。
(四)文旅融合成效突出。我市已拥有 11 家 A 级旅游景区和 1 家省级旅游度假区,打造了“ 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 等知名文旅品牌和中国国际马戏节、珠海沙滩音乐节等城市文旅品牌。唐家湾镇、斗门镇成功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珠海段)建设不断推进,珠海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五)珠港澳文化合作稳步推进。充分发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平台优势,珠港澳三地在创意设计、文化会展、文艺展演、影视娱乐、文化贸易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从 2019年开始,珠海连续三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该赛事已被列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 2021 年度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
珠海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不够健全完善。政策引领支撑力不足。我市对文化企业的政策支持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重点发展版块专项规划和清晰细致的指引。扶持措施较乏力。实质性扶持政策仅限于每家企业最高可申请每年 50 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金融、土地、税收等综合措施缺乏。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企业领导干部缺乏管理和运行的经验,部分基层X政领导对文化产业建设概念不清、措施不多,未能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中的重要作用。
(二)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业规模较小,效益有待提高。2020 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 122.4 亿元,全省排名第七,占 GDP 比重 3.48%,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5%的国家文化小康标准仍有一定差距。与深圳、广州第一梯队城市相比,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是
第 1 页 共 3 页
我市的 18 倍,广州是我市的 12 倍;与东莞、佛山第二梯队城市相比,东莞是我市的 4 倍多,佛山是我市的 2.6 倍;与汕头、惠州也存在一定差距。缺乏龙头文化企业,产业集聚度不够。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数量少,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不足,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待提升。精品文化项目较少,知名文化品牌少。近年来,珠海提出了“ 浪漫之城”“ 青春之城、活力之都” 等城市形象宣传口号,以及“ 珠海礼物” 等文创品牌,但经济效益、产业效应不够明显,品牌拉动效应有待进一步扩大。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香山文化、海洋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传承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以及对本土历史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有待加强。
(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不强,产业园区亟待提质增效。文创产业体量较小,未形成规模优势。创新活力不足,科技赋能亟待深化。金嘉创意谷是我市现有规模最大的省级文化产业园区,虽然园区有 200 多家企业(其中 3 家上市公司、18 家高新企业) ,但缺乏大型文化知名品牌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人才支撑不足,营商环境仍需持续优化。文化产业专业人才较少,引进人才留不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艺术家等文化专业人才关心爱护不够,既懂经营又懂文化的高素质人才更是匮乏。政策支持不稳。部分服务企业融资、信贷的优惠政策较难落实,企业在投融资、税收支持、创意版权等方面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政策。
(四)文化市场体系不够完善,融资缺口仍然存在。文化产业投融资能力不足。截至 2021年底,我市文化、体育、娱乐行业贷款余额为 44.66 亿元,占各项贷款余款的比重仅为 0.51%,各类商业银行开展文化金融专项业务不足,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单一。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当前我市文化企业融资规模仍然以银行信贷为主,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方式直接融资的比重还很低。由于文化产业赢利点少、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