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 智囊团” 系列№ 57 7
2023年11月
目 录
张掖市创建双拥模范城(县)工作综述 1
芜湖市双拥工作综述 5
吴忠市推进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8
海勃湾区双拥工作综述 11
开封市双拥工作综述 14
汉中市双拥创建工作综述 19
延安双拥工作综述 22
陇东市双拥工作综述 26
乌海市双拥工作综述 28
北海市多措并举开展双拥工作综述 31
六盘水市双拥工作综述 34
广安市推进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37
许昌市双拥工作综述 41
十堰市扎实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46
襄阳市双拥工作综述 48
濮阳市推进双拥工作综述 51
西区高质量推进双拥工作综述 56
连云港市双拥工作综述 59
来宾市双拥工作综述 62
张掖市巩固提升双拥模范城(县)工作综述 65
濮阳市新时代双拥工作综述 72
双鸭山市双拥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双拥工作综述 76
钦州市争创全国、全区双拥模范城市工作综述 79
巴州深入推动双拥工作发展综述 82
珲春市双拥工作综述 84
克拉玛依市推进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87
安阳市深入推进双拥工作综述 91
邯郸市双拥工作综述 94
保定市推进双拥工作综述 98
闽南市推动双拥共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101
灵台县双拥工作综述 104
通化市深入推进双拥工作创新发展综述 106
去年以来河北省双拥工作综述
西固区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综述 111
擦亮“彩虹城市 双拥张掖”新品牌
张掖市创建双拥模范城(县)工作综述
(2023年8月3日)
逐梦新时代,阔步新征程。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县)创建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 着眼创新加强新时代双拥工作,将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纳入全市“十四五” 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全力打造“彩虹城市双拥张掖”品牌,着力健全完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三大”体系,持续深化军民共建, 全面落实拥军优属政策法规,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张掖提供坚强保障。
一、传承红色基因当好强军后盾
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双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双拥创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将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作为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数十次常委会会议、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双拥共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精心制定新一轮《全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工作方案》,将创建工作10 个方面78条标准细化量化,明确目标要求、责任单位、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限, 将工作责任逐级落到实处。
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军分区主要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军地38个部门单位组成成员单位。充实加强双拥机构工作力量,各乡镇街道均成立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依托各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和全市963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建立军地协调工作机制,全面落实X管武装、第一书记述职、军地座谈会商等制度,形成全面覆盖、全域共建的双拥工作体系,X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双拥工作整体合力进一步强化。
坚持“部队需要什么就支持什么”的原则,累计为驻地部队划拨土地2000 多亩,用于建设训练场地、军事设施和修缮营区等基础工程,投入资金1.6亿元完成张掖市民兵弹药库、战备公路等建设项目30多个。积极协调做好火箭军96747部队移防工作,支持推动部队新营区进出路对接、天然气管道铺设、水电线路改造等国防工程建设。先后投资781万元,持续改善军供站基础设施,提升
军供保障水平,张掖军供站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重点军供站”。高质量完成年度征兵任务,连续四年被省上表彰为“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2022年全市应征新兵大学毕业生比例达46.9%,大学生比例达96%以上。
坚持X政领导每年定期不定期走访慰问驻张部队和重点优抚对象制度,将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资金纳入财政专项预算,投入资金150余万元走访慰问“边海防”官兵家庭、功臣模范、“三属”及现役军人家属、困难退役军人等1500余户,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对我市部分特困退役军人及高台县18户受灾退役军人家庭给予帮扶援助,受到广大退役军人一致好评。
每年组织开展“五个一百”双拥活动,举办政策理论进军营、文化服务进军营、法律咨询进军营等“六进”系列活动,加强互动交流,努力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
不断深化军地共建、军企共建、军校共建,创造性开展社会化拥军工作, 组织建立“兵妈妈”服务站和企业拥军服务队,开展贫困战士家庭救助、“送岗位进军营”等活动,隆重举行张掖市“拥军联盟”组建暨第一批27家成员单位授牌仪式,推出5大类43项优待项目,主动对接、积极协调市属8家4A级景区面向全国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免收门票,“真金白银”为军人军属及退役军人让利优惠,在全市掀起“全城动员、全民拥军”的社会化拥军热潮。
二、厚植双拥情怀解决后顾之忧
综合施策精准做好安置就业,积极探索阳光安置办法,4年来,29名计划分配军转干部、49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和逐月领取退役金退役军人、275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全部及时安置到位,满意度达100%。对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进行台账化管理,分类分层准确掌握就业动向,建成全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张掖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天宇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等8家机构被命名为省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全市44家教育培训机构纳入省级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联盟。
以“爱军队、懂军人、善拥军”为价值导向,围绕“后路、后院、后代”, 扭住“所想、所需、所盼”,用心用情用力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制定《张掖市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三助力”实施办法》,连续四年全面完成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任务135项,协调解决军地困难问题32件。制定出台《张掖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等6项拥军政策,着力帮助官兵解除后顾之
忧。几年来为张掖籍现役军人立功人员1359人发放奖励金226.26万元,解决部队子女入学入园435人,发放免费乘车卡1300余张,协调调动随军家属38名,将随军家属未就业生活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300元增加至500元,为1048名随军未就业家属发放生活补助628.8万元,为58名现役军人购买住房发放安居工程补助220万元。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退役军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张掖市“十四五”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规划》,全面精准落实军人军属在抚恤、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优抚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各类优抚资金。全面落实荣誉激励机制,举办新兵入伍座谈会、欢送会,及时悬挂“光荣之家”荣誉牌,为立功受奖军人登门入户送喜报、为120名抗美援朝老战士颁发纪念章、为32名建国前入伍老战士发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为600余名“光荣在X50年”退役军人颁发纪念章。全面完成3.4万名退役军人建档立卡工作, 优待证申请制证发放率达97%以上。专题推出“八一”建军节“张掖籍军人立功受奖光荣榜”,着力提升军人军属荣誉感和社会尊崇度。
三、军地携手同心践行为民使命
驻张部队积极支持全市“一屏四城五区”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每年投入150多万元帮扶12个乡村振兴共建点及共建X支部建设,建成军民共建文明广场12处、支农惠农渠12条、村道光亮工程8处,支持援助产业发展设施建设15处。
主动参与生态治理、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完成造林绿化2000余亩。深入开展助学兴教活动,组织团级以上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资助贫困学生120 余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驻张各部队主动联系相关部门,积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高效宣传各项防疫政策。93956部队向地方捐赠测温门、帐篷等37万元防疫物资,慰问教职员工、贫困学生340人。武警张掖支队协助做好封控卡点等工作,构筑疫情防控坚不可摧的防线。
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在维稳巡逻、重大活动、抢险救灾等任务中担当作为,与辖区公安部门及多个乡镇(街道)、村(社区)签订联防联治公约。全面完成“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任务,全力参与城乡火灾救援、高速公路救援、“1·08”门源地震救援等抢险救灾任务,出动官兵、民兵预备役万余人次,机械、车辆200余台次,以实际行动诠释对X、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深入开展舰地共建,落实舰地共建领导联络、互访慰问座谈、双向参观见学、双向长期支持“四项机制”,与河西学院、张掖中学、红湾小学开展“舰校共建”,举办海防形势报告会、红西路军精神主题宣讲等各类共建活动20余次。高质量完成“张掖舰”通道文化建设,组织知名文化人士创作书法、油画、国画等作品237幅,创作舰歌2首。2019年,“张掖舰”作为海军主力战舰隆重参加了海军成立70周年阅舰式,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检阅,持续提升张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共同谱写了“舰城共建、城舰共荣”的张掖品牌。
四、彰显尊崇尊重强化典型引领
打造红色地标,不断夯实宣传阵地。全市建成“西路军红色基因传承地” 特色品牌双拥主题景观小品20余座,新建双拥主题公园、双拥林、双拥路等军民共建示范点28处。出台《张掖市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若干措施》等, 挖掘整理英烈事迹,完善烈士英名录,建立英雄烈士保护部门联动协调机制, 完成全市735处烈士纪念设施校核工作。投资2720余万元修缮维护烈士纪念设施27处。全市共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0处,实现六县区全覆盖。
立足红色文化,广泛开展主题宣传。创作出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等系列连环画和《张掖红军故事》等丛书,制作拍摄抗美援朝老兵访谈《荣光—
—追忆战火纷飞的往事》等红色纪录片,制作《大爱祁连》《弱水劲奏双拥歌》等双拥精品微X课、专题片。组建“老兵宣讲团”7支93人,创新模式开展宣讲活动47场次,受众人数达2万余人。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精神力量”“百年英烈系列巡回展览宣讲”等主题宣教活动130多场次,通过VR网上纪念馆瞻仰陵园、网上祭英烈70.35万人次, 开展红色故事短视频展播20期,让全社会在聆听战斗故事中感受初心使命。
同时,利用灯箱、宣传栏、道路牌等设施,在城乡交通要道、城区主街道和公共场所开展双拥宣传,累计投资300多万元,设置宣传标牌300多块,租用道路指示牌160块,设置宣传电子屏幕36块。车站、医院、景点等窗口和场所“军人优先”“军人免费”“军车免费”标识实现应设尽设,双拥宣传覆盖面进一步提升。
广泛组织开展“最美拥军人物”“最美退役军人”等选树宣传活动,大力宣扬老英雄张富清、“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感动甘肃·陇人骄子”“陇原最美退役军人”“金张掖最美退役军人”等先进事迹,引领新风尚,弘扬正能量,全市上下尊崇军人、关爱军属蔚然成风。
打造尊崇无忧新格局 谱写双拥“芜优”新篇章
芜湖市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7月31日)
芜湖,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它是安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重要策源地、皖南新四军抗战的主战场、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的登陆点,涌现出“渡江英雄”马毛姐和戴安澜、毕武斌、李家发等一批英雄烈士。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军地军民之间结下了鱼水深情。
记者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到,近年来,芜湖围绕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局,全力支持服务部队现代化建设,认真落实拥军优属政策,切实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积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新时代双拥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连续四届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谱写了军政军民团结奋斗的绚丽华章。
一、凝聚双拥共建向心力
进入新时代,双拥工作初心不变,机制一新,站位更高。
芜湖把双拥工作纳入到X政军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及部队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到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持续强化市委、市政府、芜湖军分区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利用X委议军会、军政座谈会、小组全体会议、双拥专题会研究落实双拥工作,常态化召开军地联席座谈会协调解决部队急难盼愁问题。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芜湖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双拥工作体系, 合力推动双拥工作落地落实。将支持部队建设、慰问部队、重点优抚对象等双拥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同时,出台《芜湖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制度》《芜湖市基层双拥工作有关制度》等文件,开展双拥工作专项培训,推动双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二、奏响双拥工作主旋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让大家读懂军人的牺牲与奉献,才能真正让国防观念深入内心。今天,芜湖双拥宣传教育、国防教育已经融入群众生活。宽广的道路两侧、飞驰的列车上、人流如织的红色景点, 都洋溢着爱国拥军、爱民奉献浓厚氛围。
芜湖利用烈士陵园、王稼祥纪念馆、戴安澜烈士墓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双拥意识和国防观念;组织开展“英烈故事少年说”“诵读英烈家书”“我想对您说”“为烈士画像”等活动,在全社会掀起宣传红色文化、弘扬爱国精神的热潮;深入开展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宣传活动,组织“双拥在芜湖”图片展、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主题双拥美术作品展,推动我市双拥传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同时,芜湖还开设运行拥军公交专线和单轨“双拥号”专列,在主要道路口、大型广场、车站、码头设置双拥宣传标牌200多块,激发广大军民爱国拥军、拥政爱民的热情;坚持以双拥典型激发双拥活力,2020年以来评选命名市级“最美退役军人”80名、“最美拥军人物”30名、“最美军嫂”20名。4人被评为全省最美退役军人、全省最美拥军人物,对“时代楷模”郝井文、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何志成等模范先进典型人物事迹进行集中宣传,大力营造学习先进典型, 弘扬双拥传统的浓厚氛围。
三、服务备战打仗头等事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芜湖始终瞄着备战打仗抓拥军、强服务, 用实际行动支持国防建设。
在芜湖,学校开设“航空班”,为部队培养优质生源,2022年为部队输送11名飞行学员,东部战区和海军招飞部门分别给我市发来感谢信致谢。优质高效开展军供保障工作,积极发扬“全国重点军供站”的优良作风,先后完成在芜执行抗洪抢险任务部队、陆军某部过境演练、武警某支队驻训等保障任务, 今年圆满完成持续近十天、人数过万的大规模持续性军供保障任务。
近年来,芜湖还持续加大国防建设投入,经费、土地优先用于驻芜部队建设,为部队提供用地527亩保障军事设施建设,累计投入3.5亿元资金为驻芜部队购置训练装备、修建战备公路、军用铁路专线和训练场地等。认真落实军事设施保护工作,大力发展人防工程建设,深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助力军品科研和军地科技转化。深化“情系边海防官兵”拥军优属活动,走访慰问海军“芜湖舰”,推进城舰共建工作,扩展双拥工作新内涵。
四、深化军政军民渔水情
军爱民、民拥军。一心为民的情怀,深深烙印在人民子弟兵的基因里。 驻芜部队积极发挥优良传统,尊重地方政府,积极投身芜湖经济和社会建
设。部队充分利用优势为驻地院校开展学生军训,依托部队荣誉室等平台,为
X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开展国防教育200余场、达10万余人次。积极参与地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开展科技、知识、文化下乡活动,积极支持援建各项民生工程,与1200余名贫困学生结成助学对子,建立扶贫帮困点56个,先后向地方捐资2000余万元,累计开展军民共建活动500余次;积极参加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美好乡村”等活动。
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驻芜部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在防汛救灾、疫情防控、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突出贡献,特别是2020年芜湖市抗洪抢险期间,3 支驻芜部队和8支市外队伍共投入4500余名官兵,前后奋战38天,为芜湖市夺取抗灾救灾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打造尊崇尊重新格局
在芜湖,对军人的尊崇转化为一项项饱含温度的实际举措,让深情暖意流淌在广大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心间。
目前,芜湖已建成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1018个,1个站点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5个站点被评为全省百家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推进优待证全场景应用,发布《芜湖市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目录清单(第一批)》,率先实现退役军人凭优待证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用心用情解决军人“后路后院后代”问题,2020年来按照“绿色通道”模式对口安置随军家属13人,组织事业单位定向招聘随军家属,每年为未就业随军家属发放生活补助费130余万元,先后为576名军人子女入园入学提供保障。在全省范围内首创“情系现役军人家庭”大走访大调研大落实活动,每年走访现役军人家庭7000余户、边海防官兵家庭400户,发放各类优待金7400余万元。积极走访慰问立功受奖军人家庭,四年来为27名荣立二等功、564名荣立三等功人员送喜报,进一步增强了现役军人的自豪感。
赓续鱼水深情 厚植双拥之花
吴忠市推进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3年8月1日)
强国必先强军,兴军方可安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光荣传统,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进强国强军汇聚强大力量。
吴忠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拥军爱民这一优良传统,从硝烟烽火中一路走来, 在新时代的吴忠大地上赓续传承、发扬光大。一批双拥桥、双拥路、双拥广场建成使用;军人就医绿色通道、军人子女优先入学等政策相继出台;“拥军妈妈”事迹广为传颂;王启才提名2023年“最美拥军人物”,李春雪、方秋玲荣获宁夏首届“最美军嫂”荣誉称号,王浩、马永红获宁夏首届“最美拥军人物”
连续4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吴忠,把双拥工作作为重大ZZ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全面支持国防建设、军队改革,全力服务部队练兵备战, 开创了军政团结新局面、军民情深新气象、军地和谐新篇章。
一、提高站位夯实双拥体系机制
国防人人有责,双拥处处有情。我市始终将双拥工作作为一项ZZ任务来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推动双拥工作,带队参加“军事日”活动、走访慰问部队、接受国防教育。
全市上下积极探索双拥工作新思路、拓展双拥工作新领域、丰富双拥工作新内容,坚持做到组织机构到位、专项保障到位、政策机制到位,推动双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运行,形成了以政府主导、成员单位主动作为、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拥军优属工作格局。
1月17日,我市举行“平民英雄守护”项目捐赠仪式,市、县两级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为勇救落水儿童的退役军人周吉成送上了慰问金。“感谢政府给我这么高的荣誉,作为一名X员及退役军人,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周吉成说。
拥军优属,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要体现在点滴行动中。我市坚持普惠与优待叠加的原则,建立优待优抚长效机制,让每位优抚对象都及时享受到优待福利;注重重要节日慰问与日常关爱并重,X政军领导带头慰问部队官兵300余次、优抚对象和困难退役军人2万余人次,投入慰问资金840余万元,组织
重点优抚对象进行短期疗养,为部分优抚对象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247名现役军人家属送去喜报和奖金。
二、双向奉献军民联系更加紧密
服务驻地部队、关爱优抚对象,是地方义不容辞的责任;弘扬光荣传统、军民共建发展,是军政军民鱼水情深的具体体现。
驻吴部队在完成战备训练的同时,切实把地方所需、群众所盼和部队所能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诠释浓浓的拥政爱民情。2022年以来,吴忠军分区投资30万元打造的“市朝阳小学少年军校”被授予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利通区的顾金海少年军校、青铜峡的崔景岳少年军校、同心县韦州镇的“八一爱民” 学校立足青少年崇军尚武和国防教育实际,进一步弘扬正能量,增强了青少年的国防意识、爱国情怀。持续在定点帮扶村开展“支部提星、产业提效、助学提志、乡风提味”四大赋能工程;坚持开展医疗、文化、法律“三下乡”活动; 连续20多年在红寺堡区等地开展义务植树,建成生态长廊200多公里,积极投身罗山生态修复和“保护母亲河”活动。我市坚持问题导向,顺应军民期盼,用心当好“后勤兵”、搭好连心桥、办好暖心事。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部队练兵打仗,先后对民兵预备役综合训练基地、部队家属区等涉军建设项目特事特办、特事快办,解决移防部队建设时期官兵的过渡性住房60套;各行各业主动作为给部队提供便捷,为驻吴部队及外训部队官兵设置移动取款机、建设流动图书站等。
边防部队官兵常年戍边卫国,任务艰巨、使命光荣。2022年,我市与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曼扎边防连结对共建。一年多来,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建结对工作,先后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支持边防基层连队建设,军地同心推进强国强军事业发展,倾力打造吴忠双拥特色品牌。
1 月20日,吴忠军分区、市双拥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开展慰问戍边官兵及家属活动;
2 月18日,我市军地联合慰问组前往利通区扁担沟镇、古城镇,给在新疆服役的现役军人米世龙、李志诚家庭送去立功喜报、“二等功臣之家”牌匾等;
2月28日,吴忠市利通区第九小学100多名师生以视频连线的形式,与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曼扎边的官兵一起唱歌、升旗,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国防教育课;
6 月5日,我市为4所“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授牌;
7 月21日,吴忠市派出慰问组前往西藏阿里开展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
“情系边防官兵”专项慰问活动;
……
我市持续开展“情系边海防官兵”拥军优属活动,组织市直机关干部、学生为戍边官兵制作贺卡、手抄报、慰问信5000余份,寄送慰问大礼包1500余份, 部队慰问物资30.4万元,慰问戍边官兵家属297人。高效完成了来吴演习部队、过境部队的交通运输、油料供给、物资供应等服务保障工作,免费开通“拥军班车”,为部队车辆新增专门的车辆停靠站点和停车场所7个;打造荣军集邮展馆,开展了“兵妈妈谈心”“法律进军营”“文化进军营”等系列活动40多场次。
三、暖心政策当好为兵解难“娘家人”
把最可爱的人挂在心上,动真情、办实事,是吴忠人矢志不渝的坚持。我市始终把服务好广大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合理诉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狠抓政策落实,当好退役军人的“娘家人”。严格落实随军家属就业安置政策和军人子女、烈士遗属优先择校等优惠政策。对符合政府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兵全部安排就业,对军休人员、自主择业及时接转,实现落实安置政策“六个”100%,优先解决125名部队官兵子女入托入学。落实义务兵优待金5347 万元,开通军人、退役军人在公共服务、就业创业、合理诉求、生活保障、法律援助5个“绿色通道”,在医疗、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服务。
7月30日,“你好,双拥模范城”全媒体宣传活动宁夏吴忠站点亮仪式举行,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我市双拥工作的崭新成果,诉说着全国双拥模范城吴忠“军爱民、民拥军”的点滴。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主任傅雪柳说, 在吴忠举办“你好,双拥模范城”全媒体宣传活动,是建强用好双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