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宁夏日报/2024 年/1 月/25 日/第 007 版
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涓滴不遗复盛景 塞上湖城展新颜
——海绵城市高质量发展的“ 银川答卷”
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银川市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
大河流润,锦绣湖城。
得黄河灌溉之利,银川自古沟渠纵横、湖泊棋布,是韦蟾诗中“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的富饶平原,是朱栴笔下“ 万顷清波映夕阳,晚风时骤漾晴光” 的连湖盛景。作为宁夏首府,银川市更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被誉为“ 塞上湖城”。
X的十八大以来,银川市遵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治理理念,大力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生态,致力于让城市“ 会呼吸”“ 有弹性”,城市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在湖中城愈美,湖在城中湖更秀。一座宜居、韧性、智慧的美丽银川正向世人绽放着夺目的光华。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从“ 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 着手,因地制宜采用“ 渗、滞、蓄、净、用、排” 一系列技术措施,使城市雨水径流得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充分利用的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高人居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
2022 年,银川市入选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下简称“ 全域海绵示范城市”),市委、市政府按照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要求,对标对表示范市建设任务,以高度ZZ责任感落实“ 强首府” 重大战略,奋力打造宜居银川、韧性银川、智慧银川,城市建设展现新貌,海绵城市理念渐入人心,群众反响热烈,取得了显著成效。
体系保障 强化顶层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领域广、 学科杂、 部门多。 银川市全方位贯彻 “ 四水四定” 原则,实施“ 源头优先、洪涝统筹、污涝同治、量质兼顾” 的系统化治理策略,通过高质量推进,建立了全流程管控的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长效机制,有力保障了海绵城市建设进程。
高位推进,强化组织保障。自入选为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后,银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 一号城建工程”,在顶层设计上率先破题,第一时间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19 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银川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总体统筹、高位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各区县建立了独立的海绵领导小组,与市级层面形成横向协同,实现上下互动、部门协作、共同努力、共同应对的高效工作模式。同时出台了海绵领导小组联络、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保障各级各部门明晰工作职责,协同工作步调,信息互联互通。坚持把海绵城市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并作为巡查和跟踪督办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市领导小组会议多次专题听取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情况,调度部署重点工作,对规划编制、项目建设、绩效评价、问题整改等工作进行深入研究、督导调度,确保海绵建设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建章立制,强化流程管控。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建设项目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要求等事项的通知》 《银川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审查流程(试行) 》 《关于将海绵城市专项技术审查纳入总图联审的通知》 《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监督管理的通知》等 7 项制度文件,修编了《银川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 《银川市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图集》等 6 项技术标准,形成了推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维全过程管控的技术标准和制度保障。
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严格落实管控制度和技术标准,积极开展海绵专项审查、巡查和总
图联审,对全市所有建设项目严把技术审查关。同时紧盯海绵城市示范市建设目标,对重点项目
第 1 页 共 4 页

责任单位采取督办提醒。通过主动靠前服务、“ 店小二式” 服务,督导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指标和工程措施的落实,全力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果,确保按期完成示范市建设任务。
人才驱动,强化技术支撑。组建了 103 人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导专家库,引导海绵城市建设领域行业优秀人才加入,充分发挥专家的专业优势,对项目方案设计、审查、施工、验收等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进行技术把关,开展《内涝成因溯源及综合管控体系研究》等 7 项课题的研究攻关,深入研究银川市内涝风险管控、合流溢流污染控制和雨水资源利用等与雨水有关的变化规律与运行机理,探索具有银川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路径,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因地施策 疏通城市筋络
建设海绵城市,首要目的是缓解内涝难题。
银川市区易涝点虽成因大体相同,但具体情况各异。有的是防洪工程及其配套设施不能有效统筹洪涝,出现因洪致涝;有的是沟渠等排水通道被卡阻,无法顺畅排水;有的是排水管道出现变形、裂口、错位、异物堵塞等影响排水功能;有的是河湖等调蓄空间不足造成调蓄功能无法有效发挥;有的是因为局部竖向规划设计不合理出现内涝积水。因而,要解决内涝难题,就需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基于此,银川市因地制宜,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需求和银川市情出发,科学制定了“ 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 的多维度、系统化治理方案。对于新建区坚持高标准规划,结合城市开发建设,严格按照标准建设雨水管网,留出足够蓝绿空间用于滞蓄雨水,把有限的雨水渗下去、蓄下来、用起来,大暴雨时候能够排出去,保障城市安全。对于老城区以补齐排水防涝设施短板为重点,结合城市更新改造,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现状以及不同排水分区问题与特点,论证选择合适的项目付诸实施,打通关键排涝通道,建设了海绵型公园绿地、海绵型建筑小区、海绵型道路广场,通过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模拟自然措施相结合,充分对雨水径流进行积存、渗透和净化。重点实施了兴庆区西北部片区雨水调蓄池建设工程项目,针对严重易涝积水点新建了 2 座共 8 万立方米容积的调蓄池,通过实施排涝水系综合整治、雨污同治,畅通了排水出路,解决了上海路与民族街周边区域的内涝问题,拓展了雨水调蓄空间。打造了金凤区中部、西夏区南部 2 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片区,其中,金凤区中北部示范片区以居住、公建为主,结合城市更新“ 增绿留白”,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结合宣传教育开展校园海绵化改造。西夏区南部示范片区以产业园为主,着力构建源头工业园区大屋面雨水径流场地内渗滞;过程中通过道路雨水井篦改造, 设置净化设施和引流槽, 将道路雨水引向周边绿地滞蓄控制; 末端建设 9 万立方米 CSO调蓄池和双渠口公园海绵化改造,发挥削峰错峰作用,实现防灾减灾、景观休闲等综合功能。同时,对第一、第二、第三拦洪库进行提标改造,对西湖挡浸沟、芦花沟下段片区进行沟道综合治理,提升城市防洪水平,保障城市安全。
通过全域系统性的海绵建设,逐步搭建起了雨水下渗、蓄滞、净化、回用、排放的“ 海绵系统”,通过排蓄并举的措施,缓解了道路积水及污水厂超负荷运行等问题,有效控制合流制溢流污染,增加雨水蓄滞,减少地表产流,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