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吕梁日报/2024 年/2 月/6 日/第 004 版农业专刊
摘得部级荣誉桂冠 亮点工作繁星满天
——2023 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综述
2023 年,市农业农村局立足吕梁市农情和县域资源禀赋,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创造性开展有机旱作、高产创建、科技攻关、特优产业示范等基础性、引领性重点项目建设,亮点工作繁星满天,农业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多项工作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吕梁市农业农村局被农业农村部评为“ 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
“ 数” 说成绩单
八项主要指标稳中有增
粮食生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 498.09 万亩,超额完成 0.94 万亩,总产 21.24 亿斤,增长 1000万斤。文水、汾阳单产创该县市新高,亩产最高达到 730.1 公斤。
农民收入。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 13682 元, 同比增长 9.3%, 增幅排名全省第三,为近年最高。
一产固投。全市完成一产固投 28.7 亿元,排名全省第八。
一产增加值。全市完成一产增加值 109.7 亿元,实际增速 4.5%,增速排名全省第六。
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营业收入。 全市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营业收入 439.84 亿元, 同比增长 16.39%。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建设高标准农田 17.01 万亩,完成省考核任务的 136.85%。
高素质农民培训。全年培训高素质农民 8295 人,完成培训任务(8180 人)的 101.41%。
农产品质量安全。完成监测 6226 批次,省定监测任务完成率 103.77%,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98%,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事” 述亮点
十项重点工作落地见效
抓好稳粮保供头等大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躬身入局、靠前指挥、亲自调度,全市统筹开展种业振兴、面积挖潜、托管服务、防灾减灾等十大增产行动,粮食作物面积、总产、单产实现“ 三增”,其中面积增加 0.94 万亩、总产增加 1000 万斤,粮食产量稳定保持在 21 亿斤以上。研究出台《关于支持粮食生产的若干措施》 ,提出 5 个方面 13 项稳产增产重点支持政策。配套制定《农业生产托管》和《农田宜机化改造》两个市级意见,发展生产托管 204 万亩、试点开展宜机化改造 5 万亩。初步测算托管后每亩成本减少 10%以上、产量增加 15%以上,按玉米折算每亩可增加收益 150 元-200 元。
聚焦农业生产全过程,从“ 减支”“ 增收” 两个方向发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市级对小麦、油料、林粮间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重点作物每亩给予 50 元-100 元不等的补贴,对种业发展、机收作业等 13 个项目配套市级补助,14 种未列入中央财政补贴的农业生产托管机具纳入市级补贴范围,县级补贴最高达到 200 元/亩,有效带动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
紧盯“ 米袋子”“ 菜篮子”“ 果盘子”,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渔菜渔稻共生和工厂化养鱼等一大批保供项目。新建(改造)智能化日光温室 3302 亩、设施水果大棚 1000 余亩、标准化池塘 4 个,发展渔农综合种养基地和循环水养殖项目 7 个,建成全省最大集中连片的离石区田园综合体稻渔种养基地。全市蔬菜产量 28 万吨,增幅 13.8%;水果产量 28.2 万吨,增幅 12.8%。三季度肉蛋奶产量 44.89 万吨,增幅 3.5%;渔业增长 28.2%。
示范万亩有机旱作农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 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盯吕梁旱作农业生产全过程、全链条、全
第 1 页 共 5 页

要素标准短板,编写发布 22 个市级有机旱作农业标准,新制定并提交市场监管局审核马铃薯、小麦、花生等 50 个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出版吕梁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图书 4 万册,全力打造具有吕梁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技术体系。
成立市级有机旱作农业领导组,出台《吕梁市“ 十四五” 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规划》,组建 11支市级有机旱作现代农业专家团队,分县结对包联,每季度至少 10 天全程技术指导。创建玉米、高粱、马铃薯、谷子等 21 个千亩级市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园,示范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联合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建设冷凉干旱区高粱品种筛选及旱作栽培技术示范区 1 个,支持兴县打造 2 万亩省级有机谷子旱作生产基地。示范园平均增产 15%以上。
开展万亩粮油高产试验。创建 14 个市级千亩粮油作物高产示范项目,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田 1400 亩,区域共性技术攻关田 140 亩,集成技术展示田 14584 亩,试验适宜吕梁不同地域条件的高产栽培模式,筛选抗旱丰产的优良品种,探索大面积均衡增产模式。示范片玉米、高粱、谷子单产分别较周边区域高 200 公斤、250 公斤、85 公斤。1612 户农户直接参与高产项目、4535 户农户间接参与,带动脱贫户 553 户,户均增收千元以上。
围绕提高农作物复播指数、提升汾酒酿造原料和制粬原料自给率,在文水、方山、汾阳、兴县 4 县(市)布局 8 个试验点,开展旱稻引种试验 25 亩、大麦引种试验 20 亩、豌豆引种试验 30亩,引导农民恢复复播轮作模式,实现一地多收。
与山西农大吕梁现代农业技术研究院合作, 开展杂豆品种选育鉴选、 大豆品种选育增密技术、谷子抗除草剂品种选育、高粱立体种植栽培模式等 4 项联合科研攻关。开展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研究,解决增产关键技术瓶颈。试验田文水玉米亩产 1058 公斤、汾阳市玉米亩产1038 公斤、孝义高粱亩产 763 公斤,创高产试验最高纪录。文水早熟马铃薯创亩产 4846 公斤的高产纪录。汾阳谷子每亩节约成本 210-240 元,方山糯玉米亩产值 2330 元,柳林粮菜间作模式亩产值高达 4726 元,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协同打造现代种业基地。在全省首家启动建设市级种质资源库建设,全面收集保存吕梁优良种质资源。编辑《吕梁种质资源名录》 ,准确记录市域种质资源分布区域、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和利用价值,为种业创新攻关提供全面系统的基础性科研资料。认定汾阳市省级良种繁育基地、交口荷澜公司生猪省级核心育种场,推荐山西新大象农牧集团申报创建国家级“ 肉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文水县诚信种业公司为山西省首家农业部认定的育繁推一体化亿元种业公司,方山嘉壹合作社被认定为省级良种(生猪)扩繁推广基地。完成黄牛改良 4.25 万头,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 57%以上。
构建外来入侵物种信息数据库。全面起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普查植物 738 个、病虫害 570 个、水生动物 88 个,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和精准鉴定样品采集,形成临县驴、吕梁黑山羊、晋汾白猪遗传资源普查报告,为优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全链推进百园融合示范。将生猪、肉牛、食用菌、马铃薯、杂粮、沙棘、红枣(药茶) 、核桃八大产业列入市委“ 985” 重点产业链,按照“ 链条、规模、科技、标准、品牌、数字、联合、集团” 八条路径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印发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数字农业等 25个“ 十四五” 专项规划,新编制小杂粮、马铃薯和食用菌 3 个全产业链中长期发展规划。
打造 90 个市级特色产业示范园,出台生猪、肉牛、肉羊、食用菌、红枣、核桃、沙棘、马铃薯、杂粮、设施蔬菜等 12 个市级示范园建设标准,每园奖补 30 万元。新认定 50 个市级特色产业示范园,累计达到 90 个,初步实现主导产业市级示范园全覆盖。
培育 122 家省国级龙头企业。争取省级财政资金 2789 万余元,市级配套贷款贴息资金 1952万元,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品牌创建、基地建设和市场开拓。全市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 122 家,其中国家级 5 家,推荐 15 家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递补企业、5 家为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支持 6 户企业在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晋兴板(农业板)挂牌。争取中央资金 1620 万元,支持汾阳市、兴县实施山西小米产业集群项目。争取省级资金 270 万元,支持岚县实施 2024 年
第 2 页 共 5 页

全省预制菜产业培优项目。
培育 80 个特优产品品牌。推动绿色、有机、“ 圳品” 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新认证 28 家企业 49 个产品,续展 19 家企业 31 个产品。山花烂漫、晋绥农林牧 2 个企业获圳品证书,富硒鸡蛋、黑小米 2 个产品登录全国特质农产品目录。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国防军事频道和农业农村频道滚动播放“ 吕梁土特产,安心吃,放心选” 5 秒宣传片。组织 60 余户涉农企业近 200 种特色农产品参加省内外 9 场展销活动,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吕梁专场,落实签约项目 51 个,签约总额 15.17 亿元。兴县举办 2023 年国际小米年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小米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兴县)首届杂粮产业博览会。中阳县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