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淄博日报/2022 年/10 月/22 日/第 001 版
万马奔“ 齐” 迸发澎湃新动能
——新时代淄博人才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梁立新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
展开新时代淄博经济社会发展的壮美画卷,呈现出精彩纷呈的人才工作图景——
设置 12 个人才专项计划,实施科技项目 400 余项,引育国家和省市重点人才工程专家 424人,涌现“ 纺织面料颜色数字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炼化含硫废气超低硫排放及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 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77 个项目获国家和省级科学技术奖,全市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近年来,我市人才吸引力和集聚力持续走高,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
才的好态势不断巩固,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让越来越多的“ 千里马” 在淄博大地竞相奔腾。
X管人才格局持续完善
坚持X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障。X管人才,就是X爱人才、X
兴人才、X聚人才。
全面部署实施“ 人才强市” 战略,我市顶格设置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 双组长”,5 名市级领导同志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 22 家扩增至 27 家,并逐一明确和落实 116 项X管人才职责任务,“ 高位推进” 成为全市人才工作的鲜明特色。
“ 一把手” 抓“ 第一资源” 是X管人才的关键。我市创新实施“ 书记人才工作项目” 和“ 一部门一品牌” 创建工作,在全省率先实施人才工作述职评议,纵向推进抓书记、横向推进抓局长,X管人才工作格局更加完善。
在此格局之下,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既挂帅又出征,把X管人才落到实处。我市平均以两年为周期升级完善一次人才政策,出台淄博“ 人才金政 50 条”“ 关心关爱企业家 10 条”“ 青年创业 25条”“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意见” 等综合性政策文件,创新创业支持体系逐渐成熟,具有“ 淄博竞争力” 的人才制度体系不断巩固。
人才队伍规模素质不断提升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 淄博城市的复兴需要产业的持续转型升级, 需要创新驱动的不断赋能,而人才就是淄博城市升级突破所需的“ 第一资源”。
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实施,我市完善全周期全链条全类别人才支持体系,人才队伍
结构性调整取得重要突破,人才集聚态势持续增强——
积极抢抓海外人才和青年人才引进机遇,实施“ 产业人才领军计划”,建立高校留淄奖励考核机制、大学生来淄体验等制度,近五年,市级以上领军人才年均引育 60 人以上并实现连续递增,提前近一年时间完成“ 三年十万大学生引进计划” 目标任务,接续启动“ 五年二十万大学生来淄创新创业计划”。
不断拓展引才聚才新渠道,以多元化方式开展招才引智工作,让更多人才与淄博相互赋能、相互成就,成为“ 城市发展合伙人”。依托“ 血缘”“ 地缘”“ 行业缘”“ 校友缘” 等各种人缘关系“ 以才引才”,设立“ 引才伯乐奖”,鼓励人才积极成为淄博的“ 政策宣讲大使” 和“ 引才大使”,实现了“ 以才引才” 良性循环。
目前,全市已累计培养首席技师、乡村之星、和谐使者、文化英才等行业拔尖人才 737 人,打造了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高端人才队伍。
第 1 页 共 3 页
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深化
人才有活力,创新才有动力。事业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活力能否充分释放关键在
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市聚焦制约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各方面,持续推进人才制度改革攻坚。先后出台了《淄博市分类推进人才评价的实施办法》和“ 人才贷”“ 人才险” 等 40 余个人才政策文件,有力破除了人才管理、引进、评价、流动、激励保障等方面体制机制障碍,架起了人才制度体系的“ 四梁八柱”。
2022 年 7 月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淄博人才工作若干措施》(淄博“ 人才金政 50 条”),紧盯人才发展最前沿和外地最新政策,在全国率先将中专生和中级工纳入人才政策,对在淄工作的中专、大专、本科、硕士支持标准全国最高。率先出台企业“ 中间人才” 自主评价政策,打破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限制,对企业认定的“ 关键人才” 给予重点支持。探索推出“ 双落户” “ 金种子” 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不断推动人才引育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了淄博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
人才平台载体搭建更趋多样
人才平台载体是人才承载力的关键,是成就人才的“ 梧桐树”。
近年来,我市聚焦提升人才平台承载能力,布局建设了科学城、大学城、创新创业谷“ 两城一谷”,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