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财经报/2023 年/6 月/27 日/第 005 版理论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不断绘就“ 千万工程” 财政新画卷
浙江省财政厅X组书记、厅长 尹学群
“ 千万工程” 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 年来,浙江各级财政部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实施“ 八八战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加大投入、迭代政策、完善机制,推动“ 千万工程” 走深走实,助力擘画“ 美丽乡村+未来乡村+共富乡村” 迭代升级的乡村新图景。
深刻领会“ 千万工程” 蕴含的丰富内涵,切实增强财政推进“ 千万工程” 的责任感紧迫感
一是深刻认识“ 千万工程” 是以“ 八八战略” 为根本指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生动缩影。“ 八八战略”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源头,与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上高度契合、逻辑上一脉相承。“ 千万工程” 作为“ 八八战略” 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口,多措并举改变农村“ 脏乱差” 现象,多管齐下打通“ 绿水青山” 向“ 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了乡村美丽与农民富足的统一。这一实践纲举目张,体现了浙江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自觉、ZZ自觉与行动自觉,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 三农” 领域的先行探索,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二是深刻认识“ 千万工程” 是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引导公共财政实现本质回归的鲜活教材。在推进“ 千万工程” 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为广阔乡村谋振兴,充分彰显了人民领袖非凡的战略视野、胸襟格局和博大情怀,为新时代财政工作提供了价值指引。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以增进民生福祉为中心, 从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入手, 补齐农村建设这块突出短板,切实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彰显新时代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让公共财政实至名归。
三是深刻认识“ 千万工程” 是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战略支点,有力撬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杠杆。从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的“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的“ 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以乡村现代化为重点的“ 千村未来、万村共富”,“ 千万工程” 内涵不断丰富,要求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美丽乡村、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概念均脱胎于“ 千万工程”,在浙江首次提出,并逐步辐射全国。浙江在“ 千万工程” 的推进过程中,依托小城镇综合环境整治、“ 五水共治” 等,培育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创造新的增长点,推进了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深刻变革,有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四是深刻认识“ 千万工程” 是以生态富民强村为实践样板,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省域示范。共同富裕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20 年来,浙江财政持续加大“ 千万工程” 支持力度,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花大功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着力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为有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发展机会公平奠定坚实基础,以生态富民强村的美好图景为全国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更好打造“ 重要窗口” 形象的鲜明标识。
坚持以“ 千万工程” 为引领,集中财力、集成政策助推乡村振兴
20 年来,浙江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 千万工程” 为引领,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从乡村发展实际出发制定政策,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先后出台六轮财政支持“ 千万工程” 政策,完善全过程资金绩效管理机制,不断把“ 千万工程” 蓝图绘就得更生动、更精彩。
首先,坚持久久为功,持续强化投入保障。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点保障乡村建设
支出,确保不因资金问题影响“ 千万工程” 推进。一是将“ 千万工程” 建设资金纳入集中财力办
第 1 页 共 3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大事政策体系,努力实现财政资金投入与“ 千万工程” 建设任务相匹配。2003 年以来,浙江财政支持“ 千万工程” 投入稳定增长,从 2003 年的 6 亿元增长到 2022 年的 264 亿元,增长 44 倍,累计投入超过 3000 亿元。二是进一步拓宽“ 千万工程” 资金来源,通过健全土地出让收入优先用于农业农村机制,引导土地出让收入更多用于农业农村。2022 年全省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 624 亿元,占比 7.1%。三是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采用竞争性遴选、投资激励等方式,带动农民和集体自筹以及社会资本投入,逐步形成“ 财政支持、村民筹集、社会投资” 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如金华市财政通过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切实加强“ 千万工程” 投入保障,20年来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资金逾 333 亿元,从 2003 年的 1.41 亿元增加到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