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dawenge20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经济参考报/2024 年/11 月/12 日/第 007 版综合
践行大财政理念 武汉江夏区探索运作区县政府投资基金
记者 吴植 胡诚 张潘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南部的江夏区,历史悠久,素有“ 楚天首县” 之称。经过多年发展,江夏区已从传统的农业大县蜕变为全省工业强区,经济总量站上千亿元台阶,正加快转型为产业强区、创新活区。
在新征程上,江夏区锚定“ 中部示范、千亿倍增” 目标,在全省区县级政府中,率先系统性探索政府投资基金体系运作,初见成效。一方面,扩大招商引资,培育股权财政,增加税收和就业;另一方面,以国有资本引领,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导入新兴产业,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这也是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开展大财政体系建设、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循环机制的有效探索。
践行大财政理念,探索国资创投机制
近年来,江夏区大力改革完善国有资产投资平台建设,不断优化财政资金扶持产业发展的运作方式,使其更好发挥蓄水和杠杆作用,系列举措有效推动了这一新城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率先设立“ 拨改投”,财政支持化零为整。
江夏区于 2018 年率先在湖北省设立“ 拨改投” 基金,将原来拨款到企业的资金改成以投资形式入股,这是当地在政府基金上的第一次突破性尝试。
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拨款、奖补、贴息是地方政府扶持企业的传统做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 但容易出现简单粗放、 效益不高、 资金监管难等问题。 实施 “ 拨改投”,可将各类财政支持化零为整,按资本运作模式统筹使用,通过对初创期、成长期企业的投资形成存量国有股权,待企业发展成熟时,通过出售、转让等产权交易收回投资,再投入其他企业,形成财政资金“ 投入-运营-退出-再投入” 的循环。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数年累计仅 1 亿元的江夏“ 拨改投” 基金规模日益显现不足:资金池规模过小,蓄水能力不够,对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效应不明显,尤其对于急需资金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很像“ 下毛毛雨”。在此背景下,“ 拨改投” 的升级版呼之欲出。
——构建“ 1+5” 基金体系,整合国有投资平台。
江夏区 2022 年构建了“ 1+5” 政府投资基金体系,计划用 5 年时间筹措 200 亿元财政资金,并引导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形成 1000 亿元规模的投资基金集群。
“ 1” 指《江夏区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5” 即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
天使投资基金、乡村振兴基金和城市更新基金等 5 支政府投资母基金及各自管理细则。
为充分激活存量国有资产、推动优质资产资本化,江夏区同时推进实施了区属国企改革及市
场化转型,实现“ 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其中,江夏科技投资集团被明确为“ 1+5” 政府投资基金的管理者。它是江夏区推进“ 产业兴区、创新活区” 战略的载体,具备产业投资、园区运营和金融服务等功能,旗下有科创广场、阳光创谷产业园、光谷南大健康研发生产中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商服楼宇和工业园区。
江夏区还整合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区物产国有控股集团、文旅集团等,组建江夏国资经营
管理集团;以城投集团、经发投集团、水务总公司等,组建江夏国有投资控股集团。
江夏科投集团可用政府投资基金直接投给企业或项目,也可与上述区属国资平台合作设立专
项投资基金,还可与深创投、国投创业、高瓴资本等外部机构开展项目互荐及投资合作。去年,
第 1 页 共 4 页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dawenge20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江夏科投集团还参与发起成立了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基金。
——财金联动、盘活三资,小投入撬动大资本。
江夏区践行大财政、大金融理念,推进财金联动、盘活三资等工作,使江夏科投集团资产规
模从 30 亿元提升至近 100 亿元,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得以更好发挥。
据江夏区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江夏区清理各项存量资金、压缩低效投资,筹措了 10 亿元财政资金用于补充政府投资基金;支持科投集团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 10 亿元;通过资产清理盘活,将财政管理的各类金融资产划转给江夏科投集团。
这包括将武汉市融资担保公司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