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dawenge20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平顶山日报/2024 年/11 月/7 日/第 002 版要闻
点燃希望之光 重塑生活之美
——我市创新基层残疾人康复站建设模式探析
本报记者 孙鹏飞
暮秋近冬,寒意渐浓。郏县堂街镇士东村残疾人康复站里却热闹如常。
11 月 6 日,村民宁建国吃过早饭,就在妻子周妞的陪同下来到这里,熟练地在多功能上下肢脚踏车上锻炼起来。“ 这段时间天天来锻炼,感觉腿能使上点劲儿了。” 宁建国跟旁边正用壁挂式上肢牵引器锻炼的赵亚委闲聊着。
“ 是呀,我也感觉有效果。多亏政策好啊,让咱不出村就能康复锻炼了。” 赵亚委感慨地说。两人都因脑卒中造成单侧肢体残疾,自从士东村今年 6 月建起残疾人康复站,他们经常到这
里进行康复训练。
“ 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免费康复服务,是市委、市政府完善残疾人康复体系的初衷。 ” 市残联X组书记、理事长盛少飞说。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把残疾人康复站建设列入重点民生实事,计划建设 1000 个残疾人康复站,实现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残疾人康复服务全覆盖,打通残疾人康复服务“ 最后一公里”。
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完善基层康复站势在必行
头痛欲裂,右侧手脚没有知觉⋯⋯郏县龙山街道大观堂社区居民王永刚在医院醒来时,感到浑身难受。当得知自己因脑出血将造成肢体残疾的消息时,他的心瞬间跌入冰窖: “ 以后家里的日子可咋过啊?”
出院后的王永刚被鉴定为肢体二级残疾,失去了劳动能力。父亲 80 多岁了,妻子身体不好,儿子正在上学⋯⋯残疾让王永刚家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虽然社区干部和残疾人专职委员多次上门开导帮扶,为他办理残疾人两项补贴,但他依然“ 像霜打的茄子”,整天待在家里唉声叹气。
如何让像王永刚这样的残疾人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必须为他们提供方便、安全、有效的精
准康复服务。
康复一人,幸福一家。康复是残疾人最迫切的期望,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重视残疾人健康,努力实现残疾人“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的目标。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等 6 部门制定的《“ 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要求,着力增强专业化康复服务能力,提升残疾康复服务质量,进一步满足城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
我市目前有持证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