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运城日报/2025 年/5 月/16 日/第 005 版社会保障
托养服务、精准康复、体育赛事,我市用务实举措——
“ 点亮” 残疾人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王月文
五月的河东大地,麦浪翻滚,瓜果飘香。在永济市特奥足球训练场地,守门员杨子浩飞身扑球的身影矫健如燕;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教室里,6 岁的智力残疾患儿小阳(化名)跟着音乐节拍跳起康复舞蹈⋯⋯这些平凡而温暖的场景,正是我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过去一年,我市紧扣“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 目标,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托养服务、精准康复、体育赛事,让 980 名残疾人享受专业托养服务,1.4 万名残疾人获得基本康复服务, 残疾人运动员在国家级、 省级赛事中斩获多枚奖牌, 用务实举措 “ 点亮” 残疾人的幸福生活,让“ 残健共融” 成为城市文明的温暖底色。
托养服务
为残疾人家庭撑起一片天【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 4】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征程中,我市聚焦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 急难愁盼”,将残疾人托养服务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以精准化、个性化服务为残疾人家庭撑起一片天。
走进河津市残疾人托养中心,一楼大厅里欢声笑语不断,处处洋溢着温暖与活力。有的残疾人跟着电视机前的音乐欢快跳操,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有的围坐在一起专注地下棋,沉浸在思考与博弈的乐趣中;还有的聚在一起开心地聊天,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在这里,残疾人不仅能得到生活照料,更能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重塑生活信心。智力三级残疾人王斌(化名)便是其中的受益者。
在河津市残疾人托养中心的悉心照料下,王斌的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该中心为他提供寄宿托养服务,从一日三餐的精心搭配,到日常起居的贴心照顾,再到全面的健康管理,全方位保障他的日常生活。同时,通过开展社会场景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帮助王斌逐步提升社交能力与自理能力;定期组织的文体音娱活动,让他在锻炼身心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生活的美好。2 月 16日,一面绣有“ 扶弱帮残温馨暖· 大爱无私天地宽” 的锦旗,从王斌父母手中郑重交到河津市残联工作人员手中。这面锦旗承载着一个残疾人家庭满满的感恩之情,更是对我市扎实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生动见证。
去年,河津市 50 名残疾人享受每月 2000 元的“ 托养+康复” 一站式服务,240 户家庭通过居家托养获得上门照护,“ 托养+就业” 模式更让贺晓丹等残疾人一边编织中国结,一边赚取稳定收入。永济市则采用寄宿制托养形式,通过依托永济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和有成熟经验的养老机构,为 150 名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生活照料、就业培训等托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