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北京日报/2024 年/3 月/4 日/第 004 版要闻· 时政
加快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
迈上新台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高端论坛发言摘编
北京市委X校
编者按
2024 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载光阴,春华秋实。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京津冀三地打破“ 一亩三分地” 思维定式,携手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区域发展的新路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从谋篇布局的“ 大写意” 到精耕细作的“ 工笔画”,三地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壮美画卷在京畿大地徐徐铺展。
3 月 2 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的支持下,北京市委X校联合天津市委X校、河北省委X校共同举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高端论坛”,总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的工作情况、发展成就和经验体会,研究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举措,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贡献智慧力量。论坛由主论坛和 4 个平行论坛组成,24 位国内知名专家作了主旨报告。本版摘编论坛上的部分发言。
论坛主题
感悟思想伟力 牢记历史使命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回顾和展望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京津冀地区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链完备,具有创新发展的良好基础。未来十年,人工智能、5G 和工业互联网三大技术将支持全球经济增长,也将成为京津冀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有必要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的优化布局,着眼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驱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注重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以及国家安全对未来产业的需求,着力打造创新产品,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协作方面的优势。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宝东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总体定位,聚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的主线,从能级再提升、空间再提质、领域再突破、机制再创新四个方向持续推进工作。一是要坚持“ 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总目标,重塑“ 圈层——廊道”“ 节点——网络” 空间布局和功能组织模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优化区域经济廊道和城市体系格局,推动环渤海经济区优化整合,既而带动北方腹地发展。二是要以人为核心,坚持“ 高品质、强韧性” 导向,推进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三是要以系统化、破瓶颈为重点,聚焦堵点问题,推动生态、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四是要以一体化、示范性为目标,加快在“ 规划— —建设——治理” 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关键领域、重点地区、重要平台协同治理政策机制创新和示范方面形成新突破。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刘秉镰认
为,京津冀十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要
第 1 页 共 5 页
以创新思维善作善成,夯实世界级城市群的物质基础,提高速度、提高质量、建设市场、聚集要素、挖掘现在的红利。要聚焦提升要素聚集能力、产业协同程度、市场化水平推动超越发展;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服务型政府;要解放思想,推动经济建设。优化世界级城市群空间新格局,推动由京津双城记到区域一体化发展。发挥京津同城化的优势条件,研究京津都市连绵带建设。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杨开忠认为,国际大都市圈规律是谋划、部署、推动国际大都市圈建设的客观基础。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建设需要顺应四项规律:一是顺应基于日常性联系的基本规律,结合通勤研究划分首都圈层级,建立健全以多层次轨道交通为关键支撑的综合通勤体系,完善法治化协同治理机制。二是顺应国内国际双循环结合中枢规律,坚持全球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着力布局全球金融商业服务综合体、先进制造业集群、宜居韧性绿色智慧的新质城市、国际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平台高地和国际一流的消费场景。三是顺应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规律,全面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着力建设全球运筹管理中心、金融商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发展中心、消费中心地域共同体。四是顺应新质生产力中心规律, 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树立支撑引领中国和世界生产力范式变革的战略定位,打造中国和全球绿色智能综合的技术经济标杆。
平行论坛一
一核辐射 两翼齐飞
——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
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认为,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是北京立都以来城市格局由“ 单中心” 向“ 一主一副” 空间格局的一次历史性转变。城市副中心总体设计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营城理念和国际先进经验,体现了世界眼光、中国特色,树立了中国现代化城市规划的新时代标杆。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具有五个方面宝贵经验:一是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新理念作为推动规划落地的根本指引;二是坚持高水平规划引领,自觉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四是推进城市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是顶层设计、高位统筹、市区协同是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坚强保证。
河北经贸大学原副校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武义青认为,建设雄安新区的目的在于通过集中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路径,优化调整京津冀的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引擎。设立雄安新区具有四个方面突出意义: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承载千年大计的历史意义;直面问题、弥补短板、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的现实意义;与时俱进、高点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义;积极探索、先行先试,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示范意义。雄安新区建设所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集中体现在: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城市框架基本拉开、雏形显现;白洋淀治理成效持续巩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增加;中央单位所属非首都功能集中承接。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X组成员、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X委书记、院长石晓冬认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是首都功能的重要支撑区域,是京津冀城市群迈上新台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核心空间载体,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群的必由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应通过科学规划引领首都区域发展:在组织机制层面,搭建“ 三地共谋、多规合一、问题导向” 的组织架构,编制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在技术思路层面,要体现首都功能、响应时代诉求、聚焦实施规划、发挥空间效能,通过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 三圈嵌套”
的空间组织架构,形成更为紧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
北京市委X校(北京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副主任、研究员马相东认为,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三年多来,成功实现了从协作到融合的阶段性跃升,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了样板。踏上新征程,推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需要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发挥好三地自贸
第 2 页 共 5 页
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作用; 建立和完善自贸试验区内制度创新容错机制, 实施更大力度先行先试,进一步发挥制度创新“ 头雁效应”;打破地区分割和隐形壁垒,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协同,形成要素高效流动集聚;充分发挥改革试验和开放平台作用,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张杰认为,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在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借鉴包容现代西方生产力理论的有益成分,完整考虑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所提出的创新理论。这一理论强调科技创新在国家生产创造活动中的突出地位、科技创新与产业链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发展之中的核心地位。借鉴该理论,北京应率先优化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布局,调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关系,聚焦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激发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京津冀地区谋划全要素生产率争取同比增长的新发展模式。
平行论坛二
创新协同 产业协作
——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伍建民认为,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可考虑采取如下路径:一是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包括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园区平台、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社会组织平台、政策协同平台等;二是推进联合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完善优质项目早期发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应用;三是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利用,深化京津冀科技创新券合作机制,搭建京津冀科技资源创新服务平台;四是共建特色产业基地,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五是深化产业链对接协作,联合编制产业链图谱,“ 一链一策” 制定产业链延伸布局和协同配套政策。特别要促进数字经济协同发展,联合编制和实施数字经济图谱,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要素价值化和数字治理,对数字经济发展进行监测评价;六是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统计监测分析,鼓励、支持智库机构发布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跟踪评价协同创新的行动、潜力和成效,为协同创新政策提供决策支撑。
京津冀企业家联盟秘书长、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会长戴键认为,京津冀企业融通合作对推动区域产业协作起到重要作用,京津冀地区的企业通过加强合作、共享资源、互利共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当前,京津冀企业融通发展仍面临企业间沟通不畅、三地营商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等一系列挑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阶段,应通过多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