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山西科技报/2024 年/4 月/18 日/第 A06 版学术
新时代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路径探究
中共云阳县委X校 傅强
摘要:乡村治理有效,百姓生活稳定,国家安全有保障。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所在。乡村治理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进程,也关乎X在基层的执政之基是否稳固。坚持和完善X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促进乡村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乡村振兴;治理效能;提升路径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健全X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如何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有效,促使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乡村振兴的视域出发,探究后脱贫时代推进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可行性路径。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意义
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的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乡村作为贴近群众的前沿,是多种矛盾聚集地,推动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达到治理有效的“ 善治” 目标,必须立足当前的国情农情,实现由传统管理型向现代治理型的转变,为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治理效能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郡县治,天下安;乡村治,郡县稳。只有实现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才能稳住农业基本盘,增强应对风险与挑战的硬实力。乡村振兴作为一项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的系统工程。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可以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也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
(二)治理效能提升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所谓的治理现代化是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双重体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手段的创新。一方面,面对日益复杂的矛盾纠纷,体制的完善和机制的健全为乡村治理提供保障,同时通过制度的约束重新构建秩序,这是治理现代化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手段的创新会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的效能。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方式方法,形成治理的合力推动治理水平迈向新的台阶。
(三)治理效能提升是保障广大群众利益的重要途径
村民是乡土单元是活跃、最重要的主体,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重要依托。一方面乡村治理首要的问题是解决“ 人” 的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践行“ 以人民为中心” 宗旨的生动体现。要解决乡村发展过程中的疑难杂症,必须及时回应群众所期、所盼、所想的问题。通过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凝聚人心,实现乡村治理的破局。另一方面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要注重村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保障村民在集体事务中的参与度,切实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由村民自治到乡村善治的跨越。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治理效能提升的困境和难题
(一)乡村治理主体缺位,权限不清
目前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依然是以公权力为代表的(街)镇干部、村干部、村民精英。自改革
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力流失,乡村的人口结构日益失衡。导致依附乡土生活的群体主
第 1 页 共 3 页
要以老年人口为主,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给乡村治理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和成本。部分乡村地区存在“ 空心化” 的现象,这种由缺“ 人” 引起的人气不足,造成了治理主体缺失的后果。由经济结构的变化减轻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兴趣不浓;地理单元的空间分割也让乡村治理的规模逐渐扩大,治理难度不断提升。此外,乡镇一级的政府习惯性将村级组织当做自己的 “ 内设机关” 进行管理, 在工作中习惯性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将部分工作 “ 转嫁” 给村级组织,甚至于制定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考核指标要求村级组织严格执行。村级组织习惯性忽略自身的主体身份和地位,被动依赖乡镇的指挥开展工作,单纯的为了“ 完成工作” 而“ 完成工作” 导致工作效率不高、群众褒贬不一,在乡村治理中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二)乡村治理“ 软硬条件” 支撑不够
农村从地缘属性和历史成因来看一直是较为薄弱和落后的存在,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但跟城镇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一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部分村落仍然未能实现水泥路入户;极端条件下饮用水供应存在一定问题,饮用水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村的农田水利、电力、公路等设施设备存在年久失修,管护不到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