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从金鸡奖到流行语——再议电影《夺冠》与《我和我的家乡》
近日,我在网上看到这么两条消息: 第一条是11月28日,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奖名单公布。一共19个奖项,《夺冠》独占3席:最佳摄影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故事片奖。在14部获奖作品及其演员当中,《夺冠》拿的奖最多。而同期热映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以下简称《家乡》),只拿了一个“评委会特别奖”。在我看来,这个奖无异于“安慰奖”。 第二条是12月4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0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其中,“夺冠”名列第八,入选理由是:“该词因同名电影《夺冠》而流行,电影展示了中国几代女排人不服输的劲头。这种默默付出、顽强到底的‘女排精神’,成为‘中国精神’的一个缩影。” 金鸡奖是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电影奖项,创办于1981年,与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并称“华语电影三大奖”。近年来,金鸡奖每年评选一次,接受在中国大陆取得上映许可证的华语电影报名,由电影界的专家组成评奖委员会,并由专家实名制投票产生奖项,评奖风格是“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八面来风,自己掌舵;不抱成见,从善如流;充分协商,顾全大局”。 据介绍,“2020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是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网络媒体部分),采用“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为主,兼顾领域专家意见和搜索引擎收录情况”的方式获得的。监测语料库包含网络论坛、新闻、博客等不同媒体形式语言资源。其中,本次发布涉及的网络论坛部分数据包含约30万个帖子,字符数超过3亿。 在这里,我之所以不惜笔墨地介绍金鸡奖和“2020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的评选主体、评选方法,主要是想说明它们的权威性,也由此而得出结论:无论是作为影片的《夺冠》还是成为热词的“夺冠”,其入选都是实至名归,体现了雅俗共赏。 金鸡奖是专业人士评出的“专业奖”,称得上是“雅”;“十大网络用语”的评选,基于网络大数据分析,集中了网民意见,可以视为“俗”。《夺冠》既能斩获大奖,又能诞生流行语,在老百姓的口头上生活中传播开来,充分说明它既具有阳春白雪的品质,又具有下里巴人的魅力传播力。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特殊的影评《心有所念,目有所见——从电影与的比较中领悟写作之道》,既具有影评的内容,又不完全是影评,着眼点是对两部片子进行比较,落脚点是从中领悟写作之道。其中,谈到了《家乡》在票房和评分上的成功,也写到我更喜欢《夺冠》的真实和深刻。我在文中写道: 就思想性来说,我认为《夺冠》胜过《家乡》不止一筹。《家乡》玩的花样再多,充其量是一组套餐式的快餐,而《夺冠》是思想盛宴、精神大餐;《家乡》看完了也就看完了,头脑中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夺冠》留给我的,不仅有心弦的律动、心潮的起伏,还有久久的回味、深深的思考。 尽管这样的个人感受无需证明,但当我看到本文一开始说的两条消息时,心里还是有些窃喜,有一种自己的观点被充分证明、被大家接受般的兴奋。 在我看来,《夺冠》与《家乡》的风格与现实中两种典型的文风具有高度相似之处:前者深刻,后者浮躁;前者源于生活的土壤,后者更多是出于“为艺术而艺术”的想象;前者有看头更有嚼头,后者玩的是噱头无厘头;前者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后者给人的感觉是热热闹闹“秀”一场、轻轻松松看一遍 当然,《家乡》一片也是有灵魂、有正能量、有艺术性的,有其可圈可点可取之处,但其中“炫技”的意味、花哨的成分、牵强附会的内容多了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多了,味道自然会受到影响。真正的美食家,细品的未必都是原味,但一定是真味,绝不会欣赏大杂烩。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我想,《夺冠》一片的获奖以至“夺冠”一词的流行和入选,无疑很好地贯彻了总书记这一要求,也体现了国人并没有陷入单纯的感官娱乐,没有简单地迎合市场、随波逐流。 正因为如此,我要为金鸡奖的评委点赞为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专家点赞为所有“瞻山识璞、临川知珠”的慧眼点赞作者:成文 公文写作门户网站,请认准笔杆子家园